圖:史美倫表示,人民幣離岸中心多點開花對港形成挑戰\大公報記者毛麗娟攝
全球約有21個離岸市場設有人民幣清算行,香港不再是唯一的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金融發展局主席史美倫29日在2016北京大學全球金融論壇上認為「危中有機」,並稱「十三五」期間有關人民幣的改革,繼續為香港提供重大發展機遇,除不斷擴大的金融業開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內地對跨境金融服務的需求將會大大提高,香港商機仍然龐大。\大公報記者 毛麗娟
史美倫稱,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的大背景下,香港面臨重要挑戰,特別是離岸市場加清算行模式已在歐洲、北美和其他地區開拓,對香港人民幣業務的分流速度可能在短期內超過人民幣業務增長的速度,香港將不再是唯一的離岸人民幣中心。
資本帳戶開放增海外需求
史美倫對此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網絡的概念,不是一個點對點的概念。所以香港要自強不息,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在人民幣加入SDR籃子之後,各國央行和主權基金對人民幣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香港作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可提供成熟和多元化的人民幣業務。
其次,隨着資本帳戶的不斷開放,全球的投資者,包括海外的共同基金、養老金、保險公司等的資產配置也將增加對人民幣資產的配置,將極大影響內地股市和債券市場。史美倫指出,內地和香港的股市和債市的互聯互通一旦開展,香港的離岸業務前景仍然是明朗。
第三,資本帳戶的開放也會增加內地居民海外資產配置的需求。2015年底,內地居民金融資產總規模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這些金融產品若逐步配置到海外市場中,將帶來數十萬億元「商機」。而香港則是「走出去」的不二之選,香港能提供一個文化與內地同體,法律和商務制度又與國際其他金融中心接軌的環境。
此外,「一帶一路」計劃涉及65個國家,亞洲發展銀行估計,在2010年到2020年期間,在亞洲總體基建的投資需求會達到8.5萬億美元,等於平均每年需要7800億美元的投資。史美倫稱,資金缺口不可能單方面依賴亞投行或者是其他跨國發展銀行來提供,民間和私人企業及機構的參與,將會是十分必要的。香港在這方面會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香港橋頭堡角色未變
多年來,香港一直是內地外來直接投資的最大提供者,也是內地對外直接投資最大的目的地,所佔的百分比是60%。這些資金分別自香港業及很多在香港設立公司的海外企業。不少的資產公司更以香港作為打進內地的落腳點。史美倫表示,和全球其他離岸人民幣中心不同,香港「一國兩制」優勢下,可繼續為內地企業走出去提供金融和其他專業服務;發揮在資金、技術、法律、文化融合等優勢,為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和直接投資提供融資、諮詢和行政的支持;並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人民幣債券融資領域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