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 布少明
本月股市料「淡倉」主導,加上英鎊「閃崩」、兌美元經歷急挫後,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緊接大跌,股匯走勢波動,巿場Risk-Off情緒升溫。大行發布最新投資者信心指數下跌,意味本地投資者對巿場看法轉趨保守審慎。但受惠於港元與美元掛鈎,持有實物資產的保值抗風險力強,難怪重陽後樓巿氣氛續旺,發展商好戲連場,收票不停手,資金持續流入物業巿場。
樓巿交投活躍,與此同時樓價再升,難免令人擔心本港樓市再現泡沫。事實上,隨着樓價回升,供樓負擔比率亦見上揚,其中比率最高的港島區,供樓負擔比率回升至近六成;其次九龍區亦貼近50%水平;上車盤供應較集中的新界區,供樓負擔比率約37%,與97年高峰時期供樓負擔比率逾90%對比,相差五成,樓市似乎未見泡沫。
樓價由熊巿拗腰反彈,當下大家最關注的是樓巿「不跌之謎」。筆者之見,受地球村效應與科技發展帶動,資訊流轉加速,巿場周期縮短。相比1997年樓市狂升後下跌浪長達六年,如今樓市周期明顯「濃縮」了。箇中原因不難解釋,受惠電子通訊資訊發達,今時今日成交跌價及破頂個案曝光迅速,加上近年人民幣貶值、低息持續、內地樓價飆升,香港磚頭受追捧,價量皆受支持。
上車切記量力而為
以今年為例,年初樓價仍下跌,事隔半年樓市已轉升,9月份一手盤成交更創逾十年新高。預期全年樓價收復失地,重返去年9月份高位。一手成交量料達6000宗,二手料達7000宗,全年一手盤料有1.9萬宗成交,創十一年新高,二手成交料達3.9萬宗。
樓價再升,買樓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煩惱,對於儲蓄第一桶金買樓上車之苦,筆者絕對是「過來人」,在此分享小小經驗。無論什麼年代看樓價都貴,當年為圓上車夢決定由較低門檻的居屋入手,借九成按揭,首期約4萬,購入柴灣山翠苑的兩房戶,簡單少量裝修後便入住。以今日標準看,40萬並非大數目,但對於當年的小伙子可是「天文數字」,供樓開支亦絕對不容易負擔,在此提醒年輕人,上車不宜急躁冒進,要量力而為,按部就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