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立法會對特首施政的阻力\陳文鴻

時間:2016-10-04 03:15:43來源:大公網

  立法會選舉之後,更重要的是特首選舉。

  基本法的政制設計是行政主導,不是三權分立。立法會對行政只是制約與監督,在預算法案通過之後,行政在特首領導下有極大的政治空間來施政。只是要採取新政策才需立法會的財政撥款支持。這樣的設計是仿效港英時期的港督制,故此特首凌駕於行政、立法、司法之上。但不是取代立法與司法,而是統率行政,負責香港的日常施政運作。按這個制度,特首的重要性遠超立法會。

  當然最佳的政治環境是特首獲得立法會的支持,但要使特首擺脫政黨政治的束縛。特首不依附政黨,而決定於選舉委員會的選舉與中央的任命。前者包括了各政黨在競爭與合作中達成的妥協和選擇。

  即使立法會在過去一屆因拉布而妨礙施政,依特首與行政部門的權限,還是有巨大的政治空間與資源條件來有效施政及作漸進的政策推行與體制改革。立法會的新政策審批權是不足以癱瘓行政的。過去的問題也在於行政的不力,抱住殖民地的傳統文化來抱殘守缺,不懂得有效地利用行政部門已有的資源和權力來改善施政。

  九月立法會選舉之後,「港獨」進入立法會,立法會的「拉布」和混亂只會有增無已。香港政府的運作與香港整體社會的發展便端賴特首和他領導下的行政部門的作為了。

  這一屆政府的表現,比曾蔭權政府更願任事,但立法會內外的阻力大於曾蔭權時代。因此,既沒法克服曾蔭權留下的政策陷阱,和錯誤施政的後果,也難以有空間去開創新局。我們只能說是抑制了曾蔭權政府錯誤政策趨向,還未有撥亂反正。

  因此,在這樣的基礎上和面對新舊問題與挑戰,未來一任的責任愈顯重大。是讓施政問題進一步惡化,使新舊的結構矛盾製造出更多的政治與社會民生難題,抑或需要更強有力的特首與行政班子、更有決心的扭轉香港現時各個領域的劣勢?也因此,特區的主要負責人不需要八面玲瓏、各方討好的公關人物,也不需要把大部分的時間精力與反對派立法會議員周旋、爭執。這兩個方面實在是把現有問題進一步惡化,延誤香港克服困難,尋求發展的時機。

  立法會選舉的政綱不重要,因為反對派是為了破壞政府施政而參與選舉,在立法會內外不可能期望他們有任何建設。建制派也同樣以獲勝為終極目的,他們比反對派較佳,也提出一些政綱來,可若缺乏調研思考,沒有發展的方向,只是聊備一格,僅有些如區議會水平的議題他們才會落實。我們不可能期望立法會可提出任何解決香港問題的良策來,因而特首與他的行政班子的政綱便變成香港政治唯一可靠的發展方向和政策制定的依據。假若我們還期望香港可進一步撥亂反正地發展,必然會要求未來的候選人提出詳細的政綱、推行的辦法與未來問責官員(即特首的行政班子)的能力,並且詳細地與他爭辯、討論、商議。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