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國際小母牛香港分會行政總裁馮元新表示,最近一年愈來愈多人願意使用互聯網捐款
近年網上付款的方式興起,除了用於購物之外,連捐款的方式亦有所改變。國際小母牛香港分會行政總裁馮元新表示,最近一年有見到有很大改變,愈來愈多人願意使用互聯網捐款,而小母牛香港今年亦嘗試於眾籌網站「Fringebacker」為籌款活動「競跑助人」發起募捐。」文:大公報記者 王嘉傑 圖:大公報記者 麥潤田
馮元新表示,去年小母牛香港籌款所得約4600萬元,但由於過去認同小母牛概念而捐贈人士的年齡都不是最年輕一群,因此目前來自互聯網上的捐款不是太多,但是有關的捐款方式亦已有很大改變,可能明年再問同一個問題已有很大的不同。
定期捐款佔比六成
小母牛香港每年會舉辦兩個大型籌款活動,分別是「開卷助人」及「競跑助人」。其中「競跑助人」更嘗試於眾籌網站「Fringebacker」發起,希望接觸更多的市民,目前該活動仍在網站上進行慈善眾籌。而「競跑助人」的籌款活動會在本月23日舉行。馮元新稱,小母牛過去亦有在facebook、發郵件以及在自身網站發起捐款,但一般的街頭籌款仍會進行,因要照顧不同的年齡階層人士。而目前小母牛香港的捐款來源,有近六成是來自會每月定期捐款的人士。
說回小母牛香港的理念,機構目標是幫助內地農民,透過捐贈畜牧幫助他們自力更生,以及協助他們組織以解決生活上問題,達至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活圈。馮元新表示,小母牛香港會透過內地政府的幫助,以到達一些農村的地方幫助當地的農民,首先會捐贈一些畜牧,並與各地縣市畜牧部門合作,教導他們如何照顧畜牧以維生,亦會協助讓幾戶農家一起成立一個互助組,以商討平日生活上問題,例如村內的一些交通配套,並幫助他們向當地政府反映有關需要。
85%公眾捐款用於內地
過去慈善機構為人詬病是行政費用高昂,捐款能真正用在有需要人士身上並不多。小母牛香港的網站顯示,約85%公眾捐款用於小母牛在內地的項目,馮元新表示,國際小母牛每年都會給予香港分會一批足以支付所有行政費用的金額,而公眾捐款中的15%會用於平日的籌款活動經費、宣傳及教育上。而85%的捐款中有50%至60%是購買畜牧的價錢,其餘是為農戶提供飼養培訓、技術支援(如免疫接種、配種等)、項目評估、農耕供應和設備,及與項目有關之旅費和交通費。
澳洲哲學家彼得辛格曾經發表過一篇關於其對慈善行為的學術文章,提出一個較一般人所要求為高的慈善道德要求,認為人們進行慈善是一個道德義務,如果自身生活較好的人就應該捐款予需要救助的人,若不捐款反而是一種不道義的行為,而非普遍理解為不捐款是沒有錯的。對於有關論述,馮元新亦有其看法,她認同社會上有能力人士是有責任出一分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不過就不一定要捐款去履行該責任,可以給予意見,傳授技術甚至是自身的「connection」,參與慈善機構委員等,始終每個人所追求的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