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什麼?人們都會說,是人才培養。答案雖然正確,但是仍然未能把它的真正含義具體地表達出來。
十年前推行教育改革時,曾提出教育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至於究竟要學生學習什麼內容,卻沒有明確。人們習慣認為,學習就是對學科知識的認知。其實這只是學習的一部分,充其量只能說是學習的重要內容。學習應該涵蓋「德智體群美」五方面,儘管學校承認這是教育方針,然而認真地加以貫徹者似乎並不多見。何故?
青年問題根本在教育
香港的教育受到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污染,因而難以推行五育全面發展的方針。現在,為了學生考入名校、讀上大學,大家都窮於應付考試,學生感到壓力越來越重。問題分明是嚴重的,誰能正視之?作為香港教育的最高管理機關,並非懵然不知,奈何問題複雜棘手,拿不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只好聽之任之。歷屆政府的施政報告,不是聲稱政府對教育投資最多,顯示對教育的重視,便是列舉香港學生在國際學術比賽中取得驕人成績,證明教育的成功。從來沒有就香港教育存在的問題,例如教育方向和方針的貫徹、師生教與學方面的巨大壓力等,作出深入的剖析,不能不使人懷疑,是否真正重視教育,並為此承擔責任。
近年來,社會人士對本港教育的關心多了,教育評論紛至沓來,各教育社團紛紛提出要求和建議,向來重視教育者(包括當年教改的倡議者)也忍不住表態,大有不改善教育決不罷休之勢。本屆政府表示,在任期最後一年會着眼處理教育問題。可是,至今仍未見有什麼動靜。看來,在未來數月,教育難以成為政府施政重要環節而被擺上議事日程。
大抵政府也有難處。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是其要務,豈能不為此耗費大量精力?我們對此十分理解。然而事情是複雜的,而且事物之間又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只要看看近來社會混亂的狀況,就不難發現,諸如罷課、「佔中」、暴亂、「拉布」、「港獨」等等劣行,不但破壞社會秩序和安寧,而且對政府施政造成嚴重的衝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成效因而下降。那些劣行的參與者大都是年輕人,其中不乏中學生和大學生。如果這些青少年在學校獲得充分的德性薰陶和國民教育,當能分清大是大非,決不會糊塗到顛倒是非還自以為榮。
問題在於教育。教育長期被忽視,教育的方向又比較合糊,焉能不出糊塗、出格的學生?這種狀況若不改變,事情只會惡化,政府施政將會更困難,社會將會更混亂。加強教育,改善教育,務必使青少年身心茁壯成長,無疑是治本之道,政府必須對此作出巨大的努力,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教育工作具戰略意義
我們並不否定香港教育制度優越的一面,但不能因而沾沾自喜,安於現狀。由於青少年的可塑性強,容易受到正負能量的兩種影響。倘若忽視甚至摒棄正面教育,就會為負面影響大開方便之門。難道我們甘心讓那些邪惡的意識形態氾濫成災,荼毒年輕的一代嗎?
社會問題,例如房屋與土地、貧富懸殊、經濟轉型、生活改善等,固然迫切需要解決,如果「改善教育」同樣成為政府工作迫切的一環,事情就好辦了。這並非額外要求,而是一種重大的施政理念,反映了社會客觀的迫切需要。只有教育真正受到重視,有所突破,使學校培養出眾多全面發展、能夠明事理、辨是非的青少年,才能使社會正氣得以伸張,朝氣勃勃;而政府的各項工作亦得以順利推行,社會的穩定繁榮從而獲得保障。從這個角度看,做好教育工作,具有戰略意義,切勿等閒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