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待領養寵物活潑又健康

時間:2025-09-07 05:01:30來源:大公报

  圖:將近8歲的唐狗女Abigail(圖左),在新主人ChiChi(圖左二)及Alastair Robert Dunn(圖左三)的照顧下重獲新生。\大公報記者伍軒沛攝

  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生育率低及遲婚等都市問題,不少人選擇養寵物陪伴自己。然而棄養及動物走私等問題,導致漁農自然護理署每年都會接收大量動物。漁護署去年共收容超過3200隻動物,當中有近半是貓和狗。這些動物會交由福利機構安排領養,獲領養的數字只有大約四成,漁護署形容領養成功率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有動物福利機構表示,其實待領養的寵物並非全部都是老弱傷病,相反很多都是活潑健康的毛孩,呼籲市民養寵物前,考慮以領養代替購買。\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

  香港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區,有不少家庭飼養寵物。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直至2024年中,全港有241900個住戶有飼養貓或狗隻,佔住戶總數的9.4%,而寵物貓和寵物狗更高達40萬隻。然而,並非每個主人都能盡其義務照顧寵物終老。漁護署去年共收容超過3200隻動物,漁護署獸醫師(動物管理)關晉樂表示,收容的動物主要是來自流浪動物、主人棄養、涉事充公這三個類別。

  署方去年接收逾3200動物

  香港有四間動物管理中心,日常工作包括為動物接種疫苗、健康檢查等;也會收容貓狗以及一些爬蟲類,或像兔、倉鼠、龍貓等動物。在確保動物身體情況及性情評估合格後,動物會繼續留在中心,直至為其安排到願意接收的服務機構。

  漁護署現時與17家動物福利機構合作,並由機構安排領養。然而,去年動物福利機構的領養數字顯示,狗的領養率僅得41%,貓只有39.9%,而其他種類的動物領養率更僅得5.4%。

  關晉樂坦言,領養成功率仍有較大進步空間。他觀察到,疫情之後,領養難度顯著提高,認為核心原因是疫情後人們有了更多活動選擇,如旅行、參與各類活動等,對領養寵物的關注度和意願下降。

  貓狗領養慈善協會是其中一間合作的動物福利機構,創辦人Jen認為,影響領養的因素很多,患有天生病痛、長期疾病的動物,以及體形較大的狗,因飼養難度和成本較高,較難被領養。品種與流行度也有影響,例如近年流行的影視作品出現過的動物,「有一段時間柴犬很受歡迎,後有不少因飼養難度不低而被遺棄。」

  她認為,不少市民對領養有誤解,以為被送到機構的動物都是老弱傷殘,但事實並非如此,除了身體健康,更有不少動物本身是名種狗或貓,僅因原主人無法繼續飼養而被送至機構,「與近年不少人移民也有關係。」

  動物福利機構安排配對

  Jen表示,動物福利機構接收動物後,會先將動物送往暫養家庭中,然後透過社交媒體尋找合適的領養者。希望領養的市民,只需要填一份資料,機構就會根據其可陪伴寵物的時間、家中環境等因素為其配對合適的寵物,「例如養貓的話家中需要有貓紗窗,養狗則需要具備帶狗外出散步的時間條件。」如果順利,一般數月內,新主人就能接毛孩回家。「當然我們也希望領養者多關注不同NGO團體,選擇上也不要僅局限於完全無問題的動物,給予各類待領養動物更多機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