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抗戰勝利80周年/企嶺下「秘密大營救」據點 助數百文化名人脫險 郊野公園九抗戰遺址設紀念牌匾

時間:2025-09-06 05:01:26來源:大公报

  左圖:設於馬鞍山郊野公園內的企嶺下紀念牌匾,講述抗戰時期「秘密大營救」的事跡。右圖:漁護署在郊野公園九個抗戰遺址設置紀念牌匾,讓市民深入了解先烈在抗戰期間的事跡。\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梁譯尹攝

  十四年艱苦抗戰,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眾志成城。香港市民與祖國同胞血脈相連,一直並肩作戰,從運送物資、營救受困人士,到投身抗戰前線、捍衛海上航道等,香港從未缺席。為傳承抗戰精神、增強愛國情懷,特區政府在多個抗戰遺跡進行修繕、優化工作,並以這些遺跡為載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特區政府多位主要官員近日到抗戰遺跡緬懷抗日英烈。

  漁護署在位於郊野公園九個抗戰遺址設紀念牌匾,其中一個位於馬鞍山郊野公園的西貢企嶺下,是抗戰期間「秘密大營救」的重要渡海據點。漁護署昨日於該處舉行香港中共抗戰遺址紀念牌匾揭牌儀式。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致辭表示,豎立紀念牌匾既是紀念抗戰人士為了民族解放無懼犧牲的精神,要讓更多市民及下一代認識這段重要歷史。\大公報記者 龔學鳴

  冀市民領略民族精神

  昨日上午10時,揭牌儀式正式開始。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為儀式致辭,隨後各個主禮嘉賓一起為「秘密大營救渡海處舊址企嶺下」紀念牌匾揭開帷幕。企嶺下新圍村居民代表何玉達在現場分享了家中長輩告知的抗戰故事。

  謝展寰在致辭中表示,此次豎立紀念牌匾的地點─企嶺下,正是抗戰期間「秘密大營救」的重要渡海據點,抗日文化人士輾轉抵達企嶺下海灣,渡海撤離香港。他強調,此次揭牌儀式意義非凡,既是紀念抗戰人士為了民族解放無懼犧牲的精神,亦要讓更多市民及下一代認識這段重要歷史,從中領略歷史智慧和民族精神。

  研城門碉堡設戶外博物館

  據介紹,漁護署一直致力保育、活化及推廣郊野公園的歷史資源,提升公眾對抗戰歷史的認識,例如將位於紅花嶺郊野公園的蓮麻坑鉛礦洞活化成開放式博物館,製作介紹紅花嶺抗日歷史的短片,並設立獅子山戰地遺跡徑及松林炮台歷史徑等。目前,漁護署正進行城門戰地遺跡徑及鹿頸戰地遺跡徑的改善工程,並研究在城門碉堡設立戶外博物館。未來,漁護署將繼續透過宣傳教育,深化市民對郊野公園抗戰遺址的認識,讓更多人認識和關注這段珍貴歷史,從而理解抗戰勝利的重大意義。

  漁護署在郊野公園九個地點的香港中共抗戰遺址設置紀念牌匾,讓市民透過這些抗戰遺址,深入了解先烈在抗戰期間的事跡,感受他們英勇不屈的意志,共同傳承愛國精神。

  1941年12月8日,日寇入侵香港,整個港九地區一片混亂。當時被困在香港和九龍的進步文化人、愛國民主人士、國民黨一些高級官員及其家屬、國際友人等,處境非常困難。八路軍駐港辦事處接到黨中央、周恩來的電示,要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協助香港九龍地下黨做好對上述人員的營救和疏散工作。

  武工隊溝通了搶救護送文化人的交通線,在牛池灣設立流動的中繼站,每天由西貢部隊派人前往接應,護送到企嶺下,轉送到沙魚涌墟(位於今深圳大鵬新區葵涌街道)的交通站。

  「秘密大營救」行動,被大文學家茅盾形容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從1942年元旦起,「秘密大營救」歷時11個月,先後救出民主人士、文化人士、知識青年及其家屬約800人,包括: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梁漱溟、夏衍、胡風、千家駒、梅蘭芳、蔡楚生、胡蝶等,無一傷亡,無一被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