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掃一掃有片睇
【大公報訊】據人民日報報道:8月15日22時47分,經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二十號乘組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傑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的配合支持下,圓滿完成既定任務。航天員陳冬、王傑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及艙外輔助設施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等任務。至此,陳冬已完成6次出艙活動,成為目前在艙外執行任務次數最多的中國航天員。
與陳冬一同創造「紀錄」的,還有他身上穿着的艙外航天服B──它已累計保障20次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空間站首套實現「4年20次」延壽目標的艙外航天服。簡單來說,中國空間站艙外航天服是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天服,按照設計標準,使用壽命為「在軌貯存3年,其間出艙使用次數不小於15次」。2021年7月4日,在神舟十二號任務中,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首次身着「飛天」艙外航天服A和B出艙,並順利完成出艙任務。隨着時間的推移,至2024年初,在軌飛行的艙外航天服已經接近「3年15次」的壽命設計指標極限。
為登月服研製打下良好基礎
航天服還能不能繼續用?為了準確評估艙外服的剩餘壽命,科研團隊制定了科學合理的壽命評估、健康監測方案和在軌檢測方法。通過深入挖掘在軌和地面試驗數據,科研團隊開展了大量材料級和產品級的驗證試驗,實現了艙外航天服在軌健康與延壽的動態精準評估。經評估,艙外服B狀態穩定良好,從而成為中國首次在軌開展壽命評估並延壽使用的飛行產品。
目前,中國空間站艙外航天服B已由11名航天員在8次載人飛行任務中接力使用,為航天服工程應用質效提升和空間站常態化出艙活動任務提供了堅實支撐。今年7月,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向空間站運送了新一批補給,其中包括兩套新的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天服。新款航天服的在軌工作壽命由原有型號的「3年15次」艙外活動,提升至「4年20次」艙外活動。目前,艙外服D、E已完成解包檢測,狀態良好,將在未來出艙任務中逐步投入使用。
去年9月,中國登月服外觀首次亮相。按照計劃,中國將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陸月球並開展科學探索。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天服的相關技術,為登月服的研製打下了良好基礎。展望未來,中國艙外航天服的設計思路是模塊化、輕量化、多用途一體化設計。例如在實現複雜環境一體化防護、功能模塊化的互換性、外部接口的兼容性等基礎上,最大程度地減少艙外航天服的自身重量,提高其靈活性與機動性,以充分適應不同探測任務下,各種人機配套模式的適用需求。從「4年20次」延壽紀錄,再到登月服的加緊研發,中國艙外航天服是中國航天不斷攀登、邁向更遠深空的有力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