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起:邵逸夫天文學獎得獎者基普.索恩(Kip S Thorne)及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大公報訊】記者▉楊州/揚州▉、黃穎雅報道:第十三屆「邵逸夫獎」天文學獎頒予羅奈爾特.德雷弗(Ronald W P Drever)、基普.索恩(Kip S Thorne)及雷納.韋斯(Rainer Weiss)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對「激光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LIGO)」的構思和設計,並首次以此直接觀測到重力波,為天文探索開創了一個新方法,並意外地證實了黑洞的存在。
德雷弗、索恩及韋斯都是LIGO計劃的發起人。他們於1984年共同提議利用激光干涉儀觀測重力波,直至1994年,經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長年審查LIGO的各項計劃,美國國會才批准其經費。
索恩在港接受專訪時指出,這項新方法有着革命性的影響,猶如射電天文學當年的出現,脈衝星和類星體才跟着被發現。韋斯則稱,科學家透過觀測宇宙現象,對宇宙形成有進一步理解,而LIGO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將重力波觀測站推向太空。
索恩表示,自己的研究曾被拍成電影(《星際效應》),並擔任該電影的科學顧問,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電影故事當中有自己喜歡宇宙另一面的東西,如黑洞、蟲洞、更高維度等。
除了德雷弗因認知障礙症無法來港,索恩及韋斯都專程來港領取2016年「邵逸夫獎」天文學獎,韋斯表示,全部九百多萬港元的獎金將回饋逾1000位科學家參與的LIGO計劃。
韋斯介紹道,LIGO計劃集合逾1000名來自超過90間大學及研究機構的科學家一起參與發展相關的探測技術及分析數據。LIGO有兩台重力波觀測站,一台在美國華盛頓州漢福區,另一台在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頓市,每一台激光干涉儀各有兩個互相垂直、真空、長達數公里的管道。LIGO能夠比較兩道激光的長度差,也就是以激光的疊加當作基本運作原理,LIGO將一道激光分成兩道,反射其中一道的相位,接着兩道激光分別在真空垂直管道中行進,管道的另一端各有一面反射鏡,激光從鏡子反射回來,然後兩者結合便相互抵銷。如果一道重力波在管道來回拉扯,會改變兩個管道的相對長度,兩道激光便無法完全抵銷,留下微弱的激光,再由偵測器記錄下來。
【2016年邵逸夫獎得主訪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