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已經結束,然餘波盪漾,可稱之為「曲終人未散」。這「人未散」,確定要延續四年。官員、議員、政黨、政界人士、廣大選民和市民,未來四年都將面對立法會選舉後所形成的新政治生態。大局已定,政府或政界規劃未來四年的行動綱領,都必須以這個大局為主軸。
政府不能不認真考量、處理、應對新的行政、立法關係。已經有新當選的年輕激進議員公開表示,「『拉布』、衝主席台是免不了的」,這也正是香港現實政治十分嚴酷的一面。未來四年,立會亂局仍將持續,政府、政黨和市民均無法迴避,而破除亂局,仍需各方的努力與智慧。
選後政治生態複雜化
選舉前,立法會的政治生態基本上分成兩大派,即建制派和反對派。後者也有人稱之為「泛民」或「泛民主派」,但是否真正民主,當然是另作別論了。選舉後,立法會粗略地可分為三派,即建制派、傳統「泛民」、本土派或「本土/自決派」。也可以仍然分為兩大派,即建制派與非建制派,或者,依舊稱之為建制派與反對派。這是符合歷史規律和哲學法則的情形,所有的事或課題,總是分為「正」與「反」兩大方面。除此之外,自然尚有「中立」或「沉默大多數」,但以選舉而論,這些尚未選擇之人,最終都要「歸邊」「站隊」。即便是最終棄權、棄選之人,心中的傾向也總是有的。分黨分派,不可避免。
由於「本土」勢力和「反梁」勢力,以至「港獨」勢力近期甚囂塵上,似乎佔據了新聞的中心,形勢對建制派相當不利。在選戰方面,令建制派參選人和參選政黨、政團陷入苦戰。客觀地說,激進派的言行,有一定的拉票作用,加上年輕,迎合了不少選民的「求變」心態。此外,選戰後期的「雷動」戰略和「棄選」戰術,也確實促成了某些參選人的當選或高票當選。一些老「泛民」議員爭取競選連任失敗,與此也大有關係。另一些建制派參選人因此而落敗,也盡在不言中。
不過,建制派在困難面前,並非知難而退,反倒是迎難而上。這是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這正是爭取勝利也敢於勝利的精神。天道酬勤,勇者無懼,建制派的努力沒有白費。激烈選戰的結果是,在立法會七十個議席中,建制派取得四十一席,仍然超過半數。這對穩定大局絕對有利,值得主張繁榮穩定的市民同聲高呼「好嘢」!
有人曾在選前估計,建制派能奪得的議席不會超過四十席。這樣的估計,不能說是保守,而是源自當時非建制派包括本土派和傳統「泛民」的狂熱和煽動性的宣傳,令建制派在氣勢上似乎有些落後,以至有人對建制派的勝算估計略嫌不足。但因為差距不大,所以也不算什麼大錯,且讓人有意外之喜。當然,更可貴的是,建制派在立法會議席過半,有助於穩定香港的全局,這一點非常重要。簡而言之,任何人,尤其是非建制派的「港獨」分子和激進分子,若想有什麼分離主義或明顯違反憲制的言行及動議,就休想在立法會通過,議席過半的威力,就在於此。
多數選民支持繁榮穩定
在立法會議席多寡和是否過半的問題上,也有人提出什麼「配票計劃」之類,妄想非建制派即反對派掌控立法會多數議席,以便左右立法會的運作。其中居然混有「學者」身份的陰謀家。所萬幸者,這些人的陰謀並未得逞。此則說明,穩定繁榮始終仍是多數選民的首選。
非建制派即反對派再細分為傳統「泛民」和「本土/自決」派,除了根據客觀性質和言行表現作出區分,也因為兩者在作風上也有所不同。舉例說,傳統反對派中的民主黨選後表明,「拉布」之類的做法,他們不會隨便、輕易採用;反之,有「本土」派的年輕當選人,就公然聲言必定會「拉布」。再例如,民主黨認為「飯盒會」仍可作為「泛民」合作平台,但「本土」就有人表態說不會加入「飯盒會」。那麼,兩者的這些差別,對政府、建制派以及非建制派,又有哪些不同的意義呢?比方說,這些差別,會否成為非建制派分化或被分化的誘因?
就建制派而言,在逆境中經艱苦奮鬥最終取得立法會席位仍然過半的勝利,可喜可賀之外,千萬不可忘記,未來四年在立法會內外,還是會遇到許多行事不順暢的逆境。例如,遇到「拉布」時怎麼辦?剪不剪?何時剪?怎樣剪?總的來說,未來四年的日子仍然不平靜,仍然不好過,政府和建制派都要有這個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