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2025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山東行」一行參訪山東潤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公報記者胡卧龍攝
【大公報訊】記者丁春麗新泰報道:每年有1億隻肉鴨從這裏出欄,2.6億隻肉鴨在這裏屠宰、分割,與肉鴨相關產業年產值達到200億元人民幣……「2025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山東行」走進「中國肉鴨之都」──山東省泰安新泰市,感受中國肉鴨產業從「傳統養殖」到「智能集群」的跨越式發展。
在新泰市樓德鎮的天信農牧大數據中心,電子屏幕上實時跳動的數據悄然掌控着百里之外鴨棚的每一處細節,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通風狀態一目了然。天信農牧高標準智能立體肉鴨棚舍裏,鴨子們被趕上架住進了四層「小樓」,加料、飲水、通風等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我們全國首創肉鴨立體智慧籠養,單棟存欄3萬隻左右,年出欄8批,畝均產值超300萬元,是傳統養殖的4倍。」新泰市天信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寧對到訪的媒體團表示,目前該公司已建成高標準智能立體肉鴨棚舍150棟,存欄肉鴨450萬隻,年出欄4000萬隻,肉鴨養殖規模化及智能化程度均位居全國前列。今年,新泰市還在全國率先發布「中國肉鴨產業.泰安指數」,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全國肉鴨交易中心數字化平台已實現成交額7.34億元。
新泰的肉鴨產業,遠不止於屠宰,通過精深加工與高附加值轉化,每一隻肉鴨都被「吃乾榨淨」。瞄準寵物食品、生物製藥等新賽道,鴨血、鴨脖、羽絨甚至下腳料被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出即食鴨腸、寵物糧、生物蛋白等220餘種產品,貫穿養殖、屠宰、熟食加工、羽絨加工、生物製藥全流程。
科企綠色技術 奪全球五成市場
不只肉鴨,新泰在生物製造領域同樣引領風潮。新泰的另一家企業──山東潤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一粒玉米」為支點,撬動了氨糖產業的綠色變革,改寫了全球氨糖產業的格局,拿下全球五成市場份額。
氨糖被譽為「關節軟黃金」,但長期以來依賴從蝦蟹殼中提取。山東潤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倩告訴記者,傳統工藝每生產1噸氨糖需消耗40多噸蝦蟹殼,並產生600多噸高濃度廢水,面臨原料受季節限制、產品易引發過敏、環境污染嚴重三大痛點。
憑藉國際領先的微生物發酵技術,潤德生物首噸以玉米為原料發酵的氨糖於2016年底成功下線。這不僅顛覆了傳統蝦蟹殼提取氨糖的高污染模式,也為全球氨糖產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全新路徑。自2017年實現產業化以來,潤德生物產能快速增長,從2000噸躍升至目前的1萬噸,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發酵法氨糖生產裝置,產品遠銷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佔比保持較高水平,成為氨糖行業當之無愧的「領頭羊」。潤德生物更以接近50%的全球市場佔有率,成為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