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焦點追蹤/錢包不再作裝飾 大學生重拾現金消費

時間:2025-11-03 05:02:50來源:大公报

  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新使用現金支付。圖為年輕人在逛「穀子店」,採購各種動漫周邊商品。\中新社

  在掃碼支付幾乎成為「反射動作」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重新掏出錢包數零錢,錢包不再是他們的裝飾品。有人說這是一種「復古潮流」,也有人稱之為「消費覺醒」。2025年5月《中國支付習慣調查報告》顯示,18-22歲人群中經常用現金的比例達23.7%,較2023年的8.5%飆升近三倍。在校園食堂、夜市攤位、社團市集上,遞出一張十元紙幣、拿回幾枚硬幣的場景又回來了。這場看似復古的風潮,實則關乎省錢、自律、隱私與控制感,是年輕人在數字洪流中,為自己尋找的一座理性消費的「孤島」。\大公報記者 曾萍

  現金支付在大學校園裏的回溫,早已不只是個別現象。從食堂打飯、超市購物,到社團湊分子,不少大學生在小紅書上晒出「用現金規劃一個月生活費」的帖子。對於他們來說,錢包不再只是裝飾品,而是裝着固定額度現金的「消費調節器」,每一張紙幣都提醒着自己花了多少錢、還能花多少。

  現金支付培養理財意識

  這種回潮,也意外地與家長們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我一直堅持給孩子的零花錢用現金。」南寧市民林女士的女兒讀初二,每周都會領到100元現金零花錢。在林女士看來,現金的「實體感」是電子支付無法替代的理財教育工具。「手機支付一點就沒了,孩子對錢沒概念;但現金拿在手裏,花出去多少、剩下多少一目了然,花錢才有『痛感』。」林女士欣喜地看到,女兒在使用現金後,開始計算每日花費,為心儀的物品儲蓄。

  調查數據也印證了這種體驗。消費心理研究院2025年初的調查數據顯示,78.3%的大學生認為使用現金支付比移動支付更能感受到「錢在減少」的實體感,從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消費衝動。記者也注意到,在中小學生群體中,現金支付依然是主流。由於智能手機、電話手錶等支付、使用的限制,中小學周邊的小賣部、文具店仍以現金交易為主。這種「從小接觸真金白銀」的經歷,也讓家長們認為,現金教育是一種培養理財意識的過程。

  Z世代更注重自律與隱私

  大學生們主動選擇現金,這不僅僅關乎支付,更是一種生活哲學的體現。對於南寧師範大學的大學生怪怪(化名)而言,現金的「分量」是數字無法替代的。「在廣西,收現金最多的時候大概是過年拿壓歲錢。那時候最能體會錢在變少的感覺,也更容易對比物價。」在怪怪看來,20塊能買三杯奶茶,50塊剛好夠看場電影,這種「支付痛感」恰好成為財務自律的物理屏障。怪怪告訴記者,每次掏錢、找零、看着剩下的零錢,都讓消費變得可視化、有節制。這種微小的物理動作,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她管理日常開銷,也讓她重新找回了對生活的掌控感。

  今年大四的廣西大學生蔡庚延則更看重現金的「隱私性」。「財不外露,現金支付不會留下消費紀錄,也沒人知道你有多少錢,能避免攀比。」在數據即資產的時代,2025年3月發布的《移動支付與個人隱私保護調查》顯示,高達85.2%的大學生擔心自己的消費數據被過度收集和利用;近半數(49.7%)的受訪者直言,使用現金是為了避免敏感消費被記錄。

  不僅如此,現金支付還承載着獨特的社會意義。社會學研究院2024年發布的《數字時代的人際互動》指出,物理性的金錢交換,比單純的價值交換更能強化人際關係中的信任、尊重和情感連接。尤其在送禮、人情往來等場合,現金的實體屬性讓交往更有儀式感,也讓收付款雙方感受到鄭重與誠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