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央銀行在開會後一如市場預期維持利率不變,而且亦未有宣布延長量寬實施時期,這可能是區內經濟能夠避過英國脫歐而引致的衰退。事實上,歐元區經濟在第二季經修訂後增長了0.3%,主要是歐元下跌令出口表現強勁。然而,歐央行按兵不動亦可能有其他因素,包括是保留彈藥,以應付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
歐元區經濟中各個環節,尤以出口的貢獻最大,達到0.5%,大部分原因是受到歐元兌美元顯著貶值的刺激。美元在年中再度轉強,令歐元從五月初的1.15高位顯著回落,與日圓和其他貨幣比較,歐元亦相對較弱,因而令歐元區出口貨品的競爭力增加。
由於市場估計美國聯儲局即使在九月不加息,十二月亦會出手;因此,美元匯價有望進一步轉強,令歐元或會進一步貶值,繼續支持當地出口,使第三季經濟增長有望看高一線。
然而,這並不代表歐元區今年經濟將有出人意表的表現,皆因單靠出口增長絕不足夠。數據顯示,區內不論投資信心、工業生產或是消費者情緒仍然表現疲弱。
意大利隨時再陷債務危機
此外,歐元區經濟增長亦不平均,德國經濟固然較亮麗,但意大利受銀行壞帳的困擾,經濟一直徘徊於收縮邊緣。意大利目前的銀行壞帳比率已高企於21%,遠較日本和美國的嚴重。影響之下,意大利政府為了挽救銀行而不斷舉債,令其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已升至136%,僅次於希臘;若情況進一步惡化,意大利隨時會爆發債務危機,令已平息多年的歐債危機有機會死灰復燃。
事實上,除了意大利外,歐元區其他國家的壞帳問題亦較嚴重,這解釋到為何歐洲央行即使不斷擴大量寬規模,但資金仍未能進入實體經濟,從而推動借貸和其他投資活動,令量寬至今的效用不彰。這種情況下,歐洲央行不再隨意加碼量寬,保留彈藥以應付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亦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