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要保持國際貿易、物流樞紐的地位,必須推動貿易、物流業的升級和模式創新,積極探索在全球貿易物流網絡中的新角色 資料圖片
全球化已進入新的階段,新興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崛起,新消費業態和商貿模式不斷湧現。在全球貿易訂單日趨「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趨勢下,香港應積極探索在全球貿易物流網絡中的新角色,成為複雜供應鏈的區域流通樞紐;隨着跨境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香港亦應拓展新商業模式,成為跨境電子商務的「新中介」。香港還應開拓新貨源地和新市場,並提升自身容量,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
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利豐研究中心副總裁 洪雯博士
貿易及物流業是香港最大的支柱產業,創造了大量中層就業職位。不過,該行業過去幾年卻出現就業萎縮,產業面對一系列嚴峻挑戰,包括商業模式增值不高,容易被替代;面對來自周邊城市的競爭;貨源地移出傳統腹地;歐美市場萎縮;自身設施容量不足等等。更不可忽略的是,跨境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和「電子全球化」的浪潮,正對傳統貿易物流模式帶來顛覆性衝擊。
無疑,香港的貿易及物流企業必須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經營領域,推動產業的升級和模式創新,找到香港在全球貿易及物流網絡中的新角色。不過,轉型的方向在哪裏?
從一個案例說起
歐洲某全球領先的酒精飲料生產商,擁有多個酒類知名品牌,產品銷往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過往,該公司供應亞洲的產品均在歐洲生產、儲存,每個亞洲國家的銷售商獨立地向公司下訂單,公司按照每個國家不同的進口標準、法規等要求,分別進行包裝及標籤,再從歐洲把產品分別運送到每一個亞洲市場。隨着亞洲銷量上升,這種模式的弊端日趨明顯,包括供貨周期長、對市場變動的反應緩慢、需儲備較大量存貨等,而且往往會因應付大訂單,難以保證小訂單的準時交付。
隨後,一間香港物流企業為該公司設計了全新的物流解決方案:在亞太區內選擇適當位置建立一個物流中樞,供應給周邊中、日、韓、澳、印等十多個市場;物流公司事先將適量產品儲存在中樞,收到各國訂單後,針對最終市場進行包裝和標籤,然後運輸到市場。由於是從亞洲直接供貨,可以極大地減少供貨周期和運輸成本,而且貼近市場,靈活度大增,可大大減少庫存,大幅提升效益。
最終,這個解決方案為這間香港物流企業贏得了這單生意。但可惜的是,在物流中樞的選址上,香港卻敗給了新加坡,儘管香港在貨物出入的方便程度上更勝於新加坡。其原因,便是新加坡在吸引投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尤其進取,在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為投資者提供了各種優惠及配合條件。
目前,這個項目早已在新加坡順利運營,既大大提升了供應鏈的效益,亦提升了新加坡在貿易物流方面的角色。新加坡不再僅僅提供倉儲和物流服務,而是成為亞洲中樞,管理區域內的訂單,統一調配區內的存貨和供貨,並進行包裝、標籤等工序,提供的增值及在供應鏈上的地位得到提升。
在嘆息香港未能爭取到該項目的同時,我們不妨思考這一案例為香港貿易及物流業的轉型升級帶來的啟示。
有條件成為區域流通樞紐
事實上,亞洲區域內一些重型、大批次的產品,其流通越來越多從生產地直接運輸到消費市場,不再需要經過香港中轉,這是必然的現象。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香港在國際流通方面不再能扮演新的角色。
過去數十年,隨着亞洲、尤其是內地中產階層的崛起,亞洲消費市場不斷擴大,消費亦出現升級。不過,比起歐洲,亞洲區內的市場整合程度較低,市場相對碎片化。例如,上文關於酒類的案例中,每個亞洲國家均有自己的酒類入口標準,必須針對每個市場提供不同的包裝和標籤,對售賣地點的限制、法律規則、稅收等亦有很大的不同,供應鏈比較複雜。
面對這種複雜的供應鏈,正如案例所顯示的,將產品從生產基地直接運輸到消費市場,並非最有效的流通模式。這些時候,一個地理位置適中、產品能方便出入、並能提供各種優質服務的流通樞紐,將能大大提升供應鏈效率、減少成本。
而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貨物進出全球最為便利;海關、機場、港口,及整個物流運輸體系具有靈活、高效及網絡廣泛的優勢,加上法律體制和低稅率等諸多因素,完全有條件成為這類複雜供應鏈的區域流通樞紐。
可見,香港完全有條件將上述案例中的酒類亞洲流通樞紐模式,擴展到其他產品範疇。例如,藥品的供應鏈比酒類更為複雜,不同國家的進口標準、檢驗要求、售賣條件,包裝和標籤要求更為嚴格,同一件產品銷售到不同國家,需要諸多不同條件的配合。若香港能成為某些藥品的區域流通中心,以大包裝模式將藥品從原產地進口到香港,在香港進行區域分銷管理,根據亞太區不同國家的標準和要求進行檢測、認證,並分拆成標準包裝、貼上適當的標籤,再經香港貿易、物流商的調配,與其他商品拼箱,分發到亞洲各個市場,可以非常高效,大幅減少成本及庫存。而且,在這一模式下,香港的功能不僅僅是物流,更延伸至檢測、認證、包裝設計、區域分銷等等,在產品價值鏈上的參與更加深入,創造的就業亦更多樣化。
這種區域流通樞紐模式亦適用於高端食品、時尚用品、電子產品等。例如,電子產品的生產通常涉及來自多個來源地的零部件,供應鏈呈網絡狀,對貿易及物流環節有較高的需求,亦需要通過區域流通樞紐來統籌、調配供應鏈。
本欄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探討過在香港建設「奢侈品亞太區售後維修服務樞紐」的可能性。這種模式,也展現了在亞洲消費升級的背景下,香港在貿易物流層面可以扮演的新角色。
事實上,除了上述提及的產品,全球貿易的訂單都存在越來越「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趨勢。將貨物從生產基地直接運輸到銷售市場,有時並非最節省成本的模式。一個能讓貨物集中、拼箱、分流的樞紐,將能協助改善物流的成本效益。尤其是大量輕型、中高端、對時間敏感(time-sensitive)的產品,更需要一個這樣的樞紐來提升流通效率。
這些新的需求,正正是香港貿易及物流業未來轉型升級的機遇。而且,這種區域流通樞紐模式完全可以與本欄探討過的香港「再工業化」的方向結合起來,將產品的部分生產和服務環節放在香港,使香港成為這類產品的生產、服務、流通平台,不僅能帶動貿易、物流的模式升級,更能成為香港經濟新的增長點,促進本地產業和就業的多元化,也為貿易及物流業穩固貨源。
利用電商拓展新商業模式
香港貿易及物流業轉型升級的另一個方向,便是順應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
目前,跨境電子商務的浪潮席捲全球,越來越多的歐美消費者和進口商,通過電子平台,直接從內地等生產基地購買產品,香港舊有的貿易及物流模式正面臨被顛覆的危機。積極參與到跨境電商及其他新的貿易、物流模式當中,拓展互聯網經濟,是香港繼續維持原有歐美市場的重要條件。
另外,隨着新興市場、尤其是亞洲消費的崛起,以往「東方生產、西方銷售」的單向供應鏈模式,正逐步發展成為「全球生產、全球消費」的多向供應鏈。在香港貿易商所熟悉的歐美市場,傳統的流通渠道成熟、穩定,支付及信用體系的透明度亦高。而在新興國家,傳統流通渠道非常複雜、不穩定及不透明,以傳統的貿易物流模式根本難以打入這些市場。電子商務、電子支付、線上線下結合,正成為開拓這些市場的嶄新模式。
事實上,電子商務在這些新興經濟體中發展蓬勃。內地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東南亞、南亞、南美、非洲等國家亦出現電商、移動電商的迅猛浪潮。正是因為傳統渠道欠發達,為新商業模式的發展提供的空間。
對香港的貿易及物流業而言,若要開拓歐美等傳統市場之外的新市場,無疑應考慮加入這個浪潮,以新的模式去服務新的客戶、開拓新的天地。
助海外優質品牌進入亞洲
除了上述兩個大的方向,香港的貿易及物流業的發展還有幾個方面值得努力。
其一,在貨源地方面,全球生產基地有從內地向東南亞及其他地區轉移的趨勢。而香港的腹地主要集中在內地,與周邊、尤其是東盟國家製造業的聯繫不夠緊密。香港應積極在新的生產基地內拓展經濟腹地,例如通過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尤其是加入大型區域性FTA(如香港─東盟FTA和RCEP),在新興的生產基地內拓展貨源。
其二,隨着亞洲消費市場的崛起,香港應針對新興的中產階層,積極在全球為他們尋找適合他們需求的產品,協助海外優質品牌進入亞洲。
其三,適當增加香港物流業的容量亦迫在眉睫。沒有足夠的用地,企業有訂單亦無法接;沒有合適的、長遠的用地,企業不敢做長遠投入,也不可能實現轉型升級。此外,機場容量的擴大、港口和海關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亦直接關係到香港貿易物流業的整體競爭力。香港機場第三跑道的建設,刻不容緩。
總體而言,香港的貿易、物流業面對的諸多嚴峻挑戰,傳統模式下的貿易、物流活動收縮,將是必然的結果。全球化已進入了新的階段,新興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崛起,新興消費業態和商貿模式不斷湧現。要保持國際貿易、物流樞紐的地位,香港必須推動貿易、物流業的升級和模式創新,積極探索在全球貿易物流網絡中的新角色。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