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提名期開始,各路神仙各展神通。今屆立法會選舉的一大特點,就是反對派碎片化情況嚴重。日前「民主動力」發表一個傾向性極為明顯的民調,高分者極高,低分者極低,一個客觀效果就是方便勸退一些邊緣名單,這個民調可信性度其實相當有限。可惜的是,選舉經驗有限的「香港眾志」成員黎汶洛竟輕易被嚇走,急急退選。看來,與老謀深算的反對派政客相比,黎汶洛還是嫩了點。
為應對碎片化問題,反對派除了威逼利誘式勸退邊緣人之外,也展開了新一輪的結盟潮,以免各個陣營互相搶票,雙雙「攬炒」。例如最早就有「熱血公民」「普羅政治學苑」「城邦論香港復興會」的「熱普城聯盟」。及後,兩大激進派政黨人民力量、社民連為了打擊共同敵人黃毓民,加上為保住現有議席,組成「人社」。近日工黨亦與街工結成選舉聯盟,聯合在新界西、新界東、香港島、九龍東進行宣傳,工黨更「借票」予梁耀忠參選「超級區議會」議席。「新民主同盟」范國威更企圖拉攏張超雄、陳志全、梁國雄組成所謂「新鑽石名單」。此外,「本土民主前線」與「香港民族黨」,「青年新政」與一些本土派組織,都結成或明或暗的聯盟,在選舉上連成一線,而「結盟潮」亦同樣出現在反對派出選的功能組別議席。
反對派的「結盟潮」並非偶然,而是為了應對碎片化的問題而來。在碎片化的形勢下,選民投票也會變得分散,導致沒有一張參選名單有把握穩取議席。地區樁腳雄厚的民主黨、民協還較好,至少得票心中有數,但其他靠政治牌的參選名單,面對這樣複雜的局面,自然感到心裏沒底。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找來背景、立場相近的「盟友」結成聯盟,互相宣傳、互相拉票、互相「過票」,藉此產生協同效應。因此,社民連和人民力量可以拋開昔日矛盾;一向不相往來的街工、工黨可以結為聯盟。黃毓民更加將三個激進本土派組織統合起來。
現在除了幾個反對派大黨之外,其他小政黨組織都紛紛結盟,但這就可以抗衡碎片化嗎?恐怕只是他們一廂情願。原因很簡單:一是反對派不論是結盟或是分道揚鑣,從來都是利字行先,都是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在選舉初期,結盟互相拉抬未嘗不可,但到了後期選戰白熱化階段,如果形勢嚴峻,難道有人會願意犧牲自己成全對方嗎?舉個例子,如果新界東到了後期,民調顯示陳志全與梁國雄將會雙雙落選,你估計梁國雄會願意「捨己為人」,將票過給陳志全保住「人社」一席嗎?絕對不會。結盟目的是為了議席,是因利而苟合,根本不是真心實意的結盟合作,這樣的結盟有什麼作用?
二是反對派的定位不斷向激進靠攏,不但激進本土派組織大舉出擊,而且公民黨、民主黨之流也愈走愈激,拒絕簽署表明擁護基本法和保證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提名表格,已是一例。反對派愈走愈激,等如是各大陣營共同爭奪有限的激進票源,相反廣大中間選民卻被他們嚇怕。這樣僧多粥少之下,反對派的爭奪只會愈來愈激烈,進一步加劇碎片化問題。事實上,反對派碎片化是結構性問題,也是政治利益使然,結盟不可能抗衡碎片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