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小學升中派位結果今日公布,據悉,四萬五千多名小六畢業生,近九成會獲派到所選的頭三間中學,六成五更獲派到首選中學,結果堪稱皆大歡喜、「一天光曬」。
昨日,由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和資深教育界人士程介明、戴希立牽頭成立的「教育2.1」,就適時推出了一份名為《不一樣的教育》的意見書,提出了四點改革建議。
四點建議,包括改變「應試文化」、試行大學「學券制」、增加教師培訓資源,以及整合商界、社福界及大專界資源,建立「大教育平台」。
近年,對不少校長、教師、家長、學生來說,真是聽到「教改」兩個字就頭痛,不知又要「改」出什麼「大頭佛」來。特首梁振英對此有一個說法,他說,有人質疑他不改革教育,其實他只是想讓已經被折騰得「夠嗆」的師生和家長「喘息一下」而已,此說倒是「可圈可點」的。
事實是,回歸以來推出的一些所謂「教育改革」,並不是真的教育改革,而只是「行政改革」而已;而且,正因為是「只問行政、不問教育」,其結果就是越改越糟、越改越亂,越改越偏離了教育的本義,而只是如特首梁振英所言的「折騰」而已。
其中,如什麼TSA就是一個例子。學生的學習成績、進度和能力,通過平日的課堂教學、作業和大小測驗、考試已可以得到體現,為什麼還要加設一個莫名其妙、「古靈精怪」的TSA去「測試」?答案只有一個:方便官員工作和寫報告而已。
因此,未來的本港教育,不是不需要改革,而是不需要那些繁瑣、枝節和技術性的「行政改革」。本港需要教育改革,目標是還教育本義,讓學校、師生、家長主導教學,容許學校與學校之間存在差異,更要容許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沒有什麼「起跑線」,甚至沒有什麼「終點」,只要學生學得愉快、主動、積極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