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PPP模式破解融資難題

時間:2016-06-19 03:15:19來源:大公網

  近年來,內地出現了一種新的項目融資模式─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公共政府部門與民營企業合作模式。PPP模式於1992年興起於英國,之後才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應用。

  英國首創了PPP的典型模式─私人部門融資計劃(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允許私人部門參與到公共設施的設計、建造、投融資和運營環節,旨在提高公共產品質量並更好地維護公共資產。根據英國財政部在2003年發表的《PFI:應對投資挑戰》報告總結:88%的PFI項目能滿足工期甚至提前,而70%的非PFI項目工期延期,73%的非PFI項目超出預算。總體而言,PFI項目更可節約總投資平均達到20%左右。

  借鑒英國的經驗,適用於PPP模式的工程包括:交通(公路、鐵路、機場、港口)、衛生(醫院)、公共安全(監獄)等。PPP模式有諸多優勢,香港中國金融協會指出,政府和民間部門可以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彌補對方的不足,以最有效的成本為公眾提供高品質服務。政府一方面減少了財政壓力,另一方面亦可由過去基建或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變成監管角色,節省了資源的投放。

  協會續指,最重要的是,在地方融資平台遭遇瓶頸、土地財政無以為繼、預算限制日益緊張、銀行削減項目貸款時,單單依靠政府資金提供公共產品的難度相當大。因此,通過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不但能夠破解城鎮化建設中的融資難題,更能緩解地方債的壓力。

  內地PPP模式的發展逐漸成為目前的主流。中國證券報指,截至2015年5月,28個省份共有投資總額超過1.9萬億元的PPP項目通過審核,總項目數量1042項,平均每項投資總額約15.8億元。至去年9月,財政部再次公布了第二批政府和PPP的示範項目,共206個,總投資金額6589億元。據信達證券統計,在各類PPP項目投資金額中,交通設施領域類投資總額佔比最大,達近六成,這與交通設施投資額較大有關。

  由去年至今,作為優先鼓勵發展的模式,大部分出台之與基建相關的政策法規都已納入了PPP。國泰君安證券認為,在穩增長壓力加大的大背景下,面對穩增長、擴基建與控制地方政府債務的矛盾,PPP模式勢必成為一件利器。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