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及日本央行開始執行負利率政策後,市場越來越關心的問題是,負利率是否達到了預期中的效果?不幸的是,在負利率環境下,經濟的下行趨勢並沒有得到改變,我們很難能夠證明負利率能夠帶來正面效果。同時,從商業銀行的行為來看,我們發現了兩個趨勢:
銀行更青睞個人房貸
第一,商業銀行不願意向企業借貸,這背後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題。在傳統的銀行業務模式中,商業銀行一般可以從對企業的借貸中收取大約200個基點的息差,與這樣的利差水平相配套,商業銀行理論上可以承擔2%左右的新增壞帳風險。但在低利率以及負利率環境下,商業銀行對企業貸款只能收取不足100個基點甚至更低的利潤,惟伴隨?經濟的下行,實際壞帳率卻在上升。在這樣的狀況下,商業銀行出現了嚴重的惜貸行為。
第二,與企業銀行業務相比,個人房地產貸款對商業銀行更具吸引力。這是因為銀行仍可收取相當可觀的利息費用(其息差普遍高於企業貸款),但個人房地產抵押貸款的違約率卻接近於零。歷史上儘管出現過若干次房地產泡沫崩盤,但實際的違約率卻很低;而歷史經驗表明,房地產市場在危機後若干年也會基本恢復元氣,這導致了買家和銀行都對房地產市場保持相當的信心和耐性,這事實上降低了個人抵押貸款違約的風險。
於是,低利率以及負利率環境推升房地產價格,但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十分有限,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全球現象。另一方面,由於經濟不斷下行,企業利潤不斷下滑,作為應對,中央銀行不斷降低利率水平,似乎也是合理的應對舉措。最後,市場面臨的問題是,負利率儘管似乎無法幫助經濟,但卻不可或缺。
在這樣的一個邏輯下,商業銀行可以做的,只能是減少對企業的直接貸款,但轉向債券市場。除了國債外,商業銀行也大量投入信用債券市場;而與企業貸款相比,信用債券其實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由於債券市場有更多的隱性信用支持—例如承銷機構,同時很多央行也開始購買信用債券—這其中最為激進的是歐洲央行,該央行已經從今年六月份開始大規模購買公司債券。對於商業銀行來說,更多的信用擔保也意味?對於資本金的消耗將降低。
對中國商業銀行來說,全球負利率實驗也有顯著借鑑意義。首先,儘管距離負利率還有一段距離,但中國目前處於歷史低利率環境;其次,中國銀行業的利差也有比較明顯的收窄趨勢,到今年第一季度尾,中國銀行業的淨息差為235個基點,這是有數據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與2011年的高位相比,淨息差收窄了大約40個基點;同時,息差仍有進一步收窄趨勢。
內銀壞帳水平開始上升
但與全球主要商業銀行資產增速放緩趨勢相比,中國銀行業整體資產增速水平仍較高。過去數年,銀行業資產增速依然保持雙位數水平之上,並略高於M2(廣義貨幣供應)的增速,但整體盈利增速卻出現明顯下降,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壞帳水平的上升已開始侵蝕銀行的淨利潤。
從國際銀行尤其歐洲銀行經驗來看,淨利潤出現負增長後,商業銀行資產擴張速度將明顯下調。其中的道理很明顯,如果承擔風險不能帶來盈利增長—對銀行家來說則意味?花紅減少,那麼做更多的業務也不會帶來任何收益,反而可能招致更多風險。在銀行資產負債表增速下降的狀況下,經濟增速也會面臨壓力,最終解決方案很可能是由中央銀行來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