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美協理事、黑龍江(國際)版畫博物館(省版畫院)副院長劉德才作品《暖風三月》。
8月4日至6日,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黑龍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畫說龍江」黑龍江當代版畫香港交流展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公眾可免費參觀,並有機會參與藝術工坊的版畫製作體驗活動。/大公報記者 焦紅瑞、于海江、吳千哈爾濱報道
黑龍江以版畫聞名,黑龍江版畫是中國版畫的一個重要流派,誕生於1958年十萬轉業官兵開發北大荒的歷史浪潮中,以獨特的藝術語言記錄了這片黑土地的滄桑巨變。創作者們以刀為筆,將墾區廣袤的自然風光、火熱的生產場景與建設者的豪情融入木刻版畫,形成了氣勢恢宏、色彩濃烈的鮮明風格。從開墾初期的荒原景象到豐收時節的麥浪翻滾,一幅幅作品成為時代精神的視覺載體。
歷經60餘年發展,黑龍江版畫的創作題材從墾荒史詩延伸至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等當代主題,技法上融合傳統木刻與現代綜合材料,形成「大刀闊斧」與「細膩精微」並存的審美特徵。
30幅作品來港參展
此次赴港參展的黑龍江版畫共計30幅,均為近些年創作作品,作者均為黑龍江省內知名版畫代表。作品類型包括水印木刻、套色木刻、油印套色木刻、黑白木刻、凸版、凸版套色油印、銅版等,題材涵蓋基建建設、城市空間、工業力量、扶貧開發、風土民情、農田勞作、群眾生活、雪國風貌、文化藝術等多個方面。
其中,作品《晴雪》(于承佑)用水印木刻的版畫創作手法表現大雪過後晴天早晨的靜謐之景,表現黑龍江地域特色風情,抒發了作者對龍江大地風土人情的眷戀與熱愛。
作品《黑土地上的新脫貧──玉米工坊》(沙永匯)以套色木刻的方式表現了黑龍江省大慶市杜蒙縣一心鄉前進村接受定點扶貧產業支持,創收脫貧的勞動場景。作品通過空間解構,將玉米種植、人工去葉、流水清洗、高溫消毒、獨立包裝、物流運輸這一系統的工農業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進行了全面描繪,生動而又富於視覺震撼。
作品《暖風三月》(劉德才)用套色木刻寫實的手法表現當下黑土地的田園風光的版畫作品,以此謳歌北方質樸、渾厚、寂寥的自然之美,力求表現出北方三月,暖風襲來,樹枝初綠的充滿生機的北方風情。
作品《午夜》(王芸)以雪地作業場景為藍本,刻畫身着工裝、戴防護用具的勞動者,配合大型除雪機械,展現出清雪工作現場協作中蘊含的力量,作品旨在致敬冬日裏守護城市通行的一線工作者。
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十屆理事會理事石正軍表示,希望此次展覽通過香港龐大的、多元化的受眾群體拓展黑龍江版畫藝術的受眾面和國際知名度;同時,也希望成為黑龍江省「文化走出去」帶動「旅遊引進來」的前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