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不乏有些人,聊天時一張口,就令人失去繼續話題的慾望。
這些話題終結者可能也不是故意的,只是太不懂得拿捏分寸,以至於一開口,就讓空氣突然安靜。有個飯桌小故事,說的是如果大家七嘴八舌聊天火熱的時候,突然冷場,是因為有小天使飛過。我看未必,話題終結者出現了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這些人總是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或者是太冷的冷笑話,或者是太冒犯的傻話。如果是冷笑話倒還好,其他人給點面子,用熱微笑就能化解尷尬。如果是帶有冒犯成分的傻話,那可能之後連朋友都沒得做。
記得剛升上高中的時候,偶爾和初中同學聚會,說起高中的種種,曾經的初中同學A君就總喜歡來一句「畢竟誰誰誰讀的是重點高中,和我們這些人不一樣。」周圍一陣沉默。本來大家只是在分享高中生活,無意比較,他說這話,真讓人不知如何往下接。而在他說這話之前發言的同學,也總會略顯尷尬,彷彿自己真的是在「炫耀」一樣。這樣的時候來多幾次,「塑料友情」破裂也就不出奇了。再後來的同學聚會,大家也不怎麼叫上A君。
工作了之後,同事裏也有這樣的話題終結者。比如,剛升職的同事請吃飯,大家正聊得開心,突然B君在某位同事分享一件工作趣事之後,來了一句「難怪你沒有升職」。又是全場沉默。我相信那位同事心裏已經翻了一萬個白眼,但出於職場禮儀還是只能保持微笑。但那餐飯結束後,不少人對B君已是敬而遠之。
A君也好,B君也罷,他們為自己辯解時可能會說:「我是無心的,我不是這個意思」。但無論聽者有沒有意,總是會有不同的理解。於是他們難免被定義為說話不分場合、不分輕重、不顧及他人感受的話題終結者。說到底,聊天這件事,話不投機半句多。誰都不想和一個不會聊天的人做朋友,犯不着給自己找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