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到圖書館查閱抗戰資料,發現有好幾本書都記錄了當年香港慰安婦的慘況,有的更是以第一視角,將自己與慰安婦接觸的往事娓娓道來。然而,80年過去,仍在世的慰安婦已寥寥無幾,就連那位以第一視角講述的書本作者,都已不在人世。
經過今次的搜證、報道,我們終於觸碰到那個沉重的答案─香港慰安婦證言的消失,是一場制度性遺忘的結果。
慰安所遺址逐一被剷平
關於香港的慰安婦歷史,一直都未被系統地整理過:港英政府在1945年重佔香港後,因急於恢復殖民統治秩序,對日軍性暴力罪行持迴避態度;而日軍在投降前亦大量銷毀慰安所檔案,令後人查證難度增加。香港的慰安所遺址正逐步被推土機剷平─位於灣仔的慰安所「千歲館」,於1990年代初期拆卸,最終湮沒於豪宅地基之下。
相較內地農村緊密的宗族網絡,香港人口流動大、私隱化高,讓倖存者更易隱藏創傷。目前,香港已向傳媒和社會團體承認慰安婦身份的女性,應只有寥寥幾位:阿月、醜婆婆、羅氏姐妹等,不知今年8月底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與香港歷史博物館,與內地博物館進行合作展出的「慰安婦」史料,會否又有更詳細的補充。
但望着舊書和舊報道上提到的,1942年日軍憲兵隊文件要求「增派百名慰安婦至港」、在這之後「香港慰安婦逾千人」的記載,我們亦感到有心無力:原來香港的受害者不是數量少,而是很少有人去記錄她們。
要完善香港的慰安婦歷史研究,我們必須與時間賽跑,例如但不限於:1.繼續推廣特區政府和民間機構的「慰安婦口述史計劃」,對倖存者後代進行保密訪談,以搶救最後的證言;2.將原灣仔慰安所遺址列為法定古蹟,設置永久紀念設施;3.在中史課本中增加香港慰安婦歷史的介紹。
歷史不會因沉默而消失。此刻搶救每一秒消逝的記憶,都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大公報記者 湯嘉平、李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