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貝隆夫人》香港演出謝幕
著名音樂劇《貝隆夫人》正在香港演出,這是音樂劇作詞家添.韋斯及音樂劇作曲家萊特─韋伯合作的第三齣作品,打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這對夢幻組合開始合作,計有經典作品《約瑟的神奇彩衣》及《萬世巨星》。
到了一九七三年韋斯偶然收聽電台節目聽到貝隆夫人的故事,觸發靈感和興趣,對這位充滿傳奇的阿根廷第一夫人進行資料搜集、研究和整理,到了一九七四年便和作曲家萊特─韋伯着手創作,七六年先發行了雙唱片的搖滾樂集,當時反應非常熱烈,多首金曲高踞流行曲排行榜,到了一九七八年終於把這齣音樂劇搬上舞台。這對作詞、作曲的組合,經歷十年的合作,從少年時代到青年,創作人也確實成長和變得成熟了。
夢幻組合第3齣音樂劇
《貝隆夫人》一劇內容充實,筆者觀賞的是五月十二日演出的一場。音樂劇不僅將貝隆夫人傳奇一生搬上舞台,也從多個角度叫人反思權力鬥爭、個人崇拜以及名利會使人容易陷入危機與試探之中。
第一幕以倒敘形式由一位阿根廷青年哲(洛斯莫夫Jonathan Roymouth飾演)旁述,形象造型酷似哲古華拉,確甚維肖維妙,在戲院看電影的他,播放突然中斷,宣告第一夫人貝隆夫人的死訊,隨後合唱團唱起拉丁文的安魂彌撒曲,作曲家以仿史特拉汶斯基的合唱和聲風格寫作,舞台同時有銀幕播放當年的舉國悼念場面,舞台的喪禮與銀幕、合唱、演員等交織出一幕令人惋惜、哀慟的情景。
悼歌與搖滾交織對比
合唱和管弦樂配器法顯出史詩式的氣派,劇中人哲以敘述者(旁觀者)唱出《Oh What a Circus》,一首冷嘲熱諷艾維塔(Evita即貝隆夫人)的歌「是何方神聖,她為國家作過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民眾為何這麼的哀慟……」飾演哲的洛斯莫夫唱來甚是生動,富節奏感的搖滾樂,與人群(合唱團)的拉丁文聖詩形成強烈對比,當中有運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這都是取自音樂劇最重要的主題曲《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的,這就起了預示、統一等變化運用之作曲手法,高明且具表達力。
喪禮完結後,時光倒敘到艾維塔的少女時代,在夜總會裏結識第一個情人Magaldi。艾維塔由愛瑪.瓊斯頓(Emma Kingston)飾演,Magaldi由身兼導演的羅亭夫(Anton Luitingh),唱出劇中的一首金曲《On this Night of a Thousand Stars》,這首用探戈舞蹈節奏的曲子,當晚唱來略為平庸,瓊斯頓在這場戲中的演唱亦未見突出,歌曲《布宜諾斯艾利斯》唱來尚欠一點爆發力,不過第一幕劇的後來,瓊斯頓重拾「當家花旦」的氣派與水平,從與貝隆(芬尼遜Robert Finlayson飾演)的邂逅開始,越唱越好,反而芬尼遜(貝隆)的歌唱水平只是一般;飾演貝隆情人(Isabella Jane飾演),唱出金曲《Another Suitcase in Another Hall》則感覺優美。
女主角唱出真情
全劇的大高潮和焦點自然是第二幕的總統府露台就職演說,女主角艾維塔唱的《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絕妙歌詞配上動人的旋律,可謂金曲中之金曲,都是女主角肺腑之言:「這不容易,你也許好奇,讓我敞開心扉,即使事到如今,我仍需要你的愛……阿根廷,不要為我歡呼……」瓊斯頓的演唱氣息運用,音色與聲音就真像主人翁娓娓道來,剖析表白一生的心志:「我從未把你背棄……我會謹記我的諾言……我是愛你(們)的,同樣我希望你(們)也愛我」,接着唱了一句「別為我歡呼」,即觸動偷泣,泣不成聲,這個片刻感人很深。瓊斯頓的演繹,無論造型、眼神、身體語言都是全情投入了貝隆夫人這角色之中。
她接着再高唱「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精湛配器、弦樂強大感染力,叫人感動不已。貝隆夫人這首歌道出自己從出身寒微的黃毛丫頭到攀上人生權力的高峰,也不會忘本,希望人民明白她、支持愛戴她,卻又包含了悲情的暗示,箇中戲劇的深情與至誠表露無遺。
綜觀全劇的情節和製作都是精彩和動人心弦的,音樂劇之音樂風格清新脫俗,歌詞文字優美、意義深遠,到處充滿作詞家與作曲家神來之筆,就如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其中cry字,配合劇中不同情景,可以有不同的解釋,真是不可多得和不容錯過的傑作! 主辦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