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發展北都必須壓縮時間,特區政府為此推行跨部門協同運作,避免各部門各自為政。圖為古洞最新景況。\大公報記者攝
北部都會區的建設堪稱改革的實驗田、排頭兵,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接受《大公報》訪問表示,施政報告宣布成立「北都發展委員會」,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以及一連串的拆牆鬆綁措施。以河套為例,代表新興科技發展創新與新興產業的前端研發,將其列為未來發展重點,資金、人才、社會發展方向均優先向此傾斜。
李家超透露,北都建設有微觀層面的KPI,宏觀層面的KPI則需按時發展,他強調KPI是用來確保部門工作進度,各部門不應完全依賴它,不要成為「KPI的奴隸」而不思進取。\大公報記者 伍軒沛(文) 融媒組(視頻)
施政報告對北都發展有大篇幅着墨,特區政府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推行決心。李家超多次以「心急如焚」形容對北都發展的迫切心情,為了切實拆牆鬆綁,簡化程序,他成立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個工作組,分別為「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以及「規劃及發展工作組」,希望能夠打破舊有框架。政府將積極簡化行政流程、拆牆鬆綁,並以新思維採納不同地方的建造方法。
明確重心 優先傾斜資源
李家超認為,社會需要明確了解北都發展的核心內涵,例如河套發展的重心,就是科技創新與新興產業的前端研發,這是未來發展重點,所有資金、人才、社會發展方向都會優先向此傾斜。
要發展北都,壓縮時間是關鍵舉措,為此,他推行跨部門協同運作,避免各部門各自為政的低效模式,「一年內已落實相關行政舉措,提升執行效率。」要壓縮時間,還需優化流程和簡化法律程序。李家超指出,政府修改了6條發展相關法律後,大型項目審批時間從14年減至7年,小型項目亦縮短四成時間,「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如明確生地變熟地、改大綱圖的流程,以及保障產業權清晰,避免產業紛爭,為可能的訴訟提供法律基礎。」
確保進度 不做KPI奴隸
李家超表示,北都建設的微觀KPI已經確定,宏觀層面則需要按時發展。他認為KPI是用來確保相關部門的工作進度安排,但不應完全依賴它,否則或將令政府部門失去進取心,只專注於達到KPI的要求,而不去主動追求更高的目標。施政報告提到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就是希望促使部門首長主動推動、改善工作,而不是只按KPI要求去做。他又以日常跑步舉例,設想如果設定了每日跑15分鐘的KPI,那麼就可能不會去跑30分鐘或45分鐘,這就是泛KPI的弊端,即可能會導致缺乏創新及自我改善動機。
李家超表示,自己每天都想做得更多,例如某項工作的KPI是在10個月內完成,他實際上希望9個月內就能達到目標。但他指出,「我們並不是為KPI而工作,做KPI的奴隸也不對」,因為KPI既有好處也有弊端,如果只泛講KPI,可能導致「為了達成KPI而工作」的情況,而不是為了把最終結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