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中伏」,本意是行軍打仗「中了埋伏」,在如今語境之下,多指「誤信宣傳,入局之後卻發現名不副實」:預告片精彩絕倫,進了戲院發現電影一塌糊塗——中伏;社交媒體上餐廳食物的照片美輪美奐,吃到嘴裏才發現味同嚼蠟——中伏;或者,就像我一樣,最初因為某本推理小說名聲在外,結果讀完才發現行兇動機一言難盡、邏輯漏洞接二連三——中伏。
相比起滿打滿算痛苦兩小時的電影,和大不了吃了一半放下筷子走人的食物,讀書中伏的損失要大很多:就拿那本推理小說而言,總共五個半小時的閱讀時間,我至少有五個小時,邊忍耐邊等待着最後的「大反轉」——不可能就這樣平平淡淡吧?前面那麼多不合理之處,在最後一定會有一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大反轉吧?不然怎麼可能有這麼多的好評?結果——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是如此平淡,就是如此不合常理。全都看完了,連退貨都不行……
最初,每次「中伏」我都會反思:或是自己太輕信各路宣傳,才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或是食物好吃與否、書好看與否,畢竟都是眾口難調的主觀判斷,我不喜歡不代表不好,說不定其他人喜歡;又或是我自己的知識和審美還不夠,不能領略書中的真意。但很快,我就停止了對自己的PUA——因為我發現,有些東西就是純粹的虛假宣傳、公認的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