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東言西就/精神的饗宴\沈 言

時間:2021-08-09 04:24:20來源:大公报

  七月,在目不暇接的大型展覽中倏然而過,餘韻悠長,留給八月細味品嘗。

  在香港回歸的第二十四個年頭,近距離觀賞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土壤」,一睹「天外之土」真容,追尋「可上九天攬月」的光榮與夢想;近距離接觸頂尖航太專家,赴一場「宇宙天團」之約,體悟「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回首一個世紀的風雲激盪,從救亡圖存、開天闢地到改天換地、翻天覆地、驚天動地,從政治、軍事、經濟到文化、教育、外交,感慨百年偉業創造歷史;欣賞老一輩革命家與現當代知名藝術家的書畫珍品,從家國命運到民族前途,從描畫時代到寄意未來,欣喜迎來山花爛漫時。

  在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暫停一屆的香港書展終於復辦之時,徜徉書籍的海洋,觀察社會科學的前沿與新銳,感受人文歷史的豐富與厚重,沉浸文學藝術的瑰麗與多姿;遊走講座的天地,與文化名人面對面,與一本好書有約,與一段哲思相遇。作為讀書人,邂逅文化七月,擁抱悅讀夏季,走過書山學海尋獲無限美好。

  來港二十年,卻是第一次如此頻繁地往來書展,第一次如此頻密地參加講座。聽李焯芬、冼玉儀、梁元生、劉智鵬、陳坤耀諸教授漫談香港首部地方志《香港志》,講述國有史、地有志的傳統與責任;聽陳萬雄、邱逸、范永聰、葉德平諸博士分享《三國傳真》,暢談說不完的亂世華章;聽吳俊雄、黃志淙諸博士回顧黃霑書房十五年的保育之路,勾連香港流行文化的前世今生;聽吳志華、鄭培凱對談故宮紅牆遇上維港碧波,訴說講好中國文化故事的初心與宏願;聽許子東、宋以朗追憶百年張愛玲,論說彼時香港的傾城之戀;聽蔡瀾快人快語,無腳本無禁忌有問必答……在書展閉幕之日,仍有若干屬意講座未及現場參與,仍有許多心儀好書未及納入囊中,不免心生遺憾,嗟嘆書展時光短暫,大呼意猶未盡!

  不由得想起英國小說家毛姆在隨筆集《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中的至理名言:「培養閱讀的習慣能夠為你築造一座避難所,讓你逃脫幾乎人世間的所有悲哀。」非功利閱讀的第一要義即在於獲得樂趣,「讀書應該是一種享受」。正如毛姆在其自傳體小說《人性的枷鎖》中,借因失去雙親而寄人籬下的殘疾男孩菲力浦之口,表達對於閱讀奧義的理解:「因為讀書有樂趣,我已經習慣讀書了,如果不看書就像不能抽煙一樣渾身不自在。另一部分是想從書裏認識自己。我看書的時候只用眼睛看,但有時候偶爾看到對我有特殊意義的一段話,甚至是幾個字,那它就會和我融為一體,變成我的一部分……我覺得人就像一朵花苞,讀的書、做的事大都對你沒有一點影響。可某些特定的東西會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你會因為這些東西一瓣一瓣地綻放,直到完全盛開。」

  實際上,閱讀的熱情不應局限於書展,閱讀的動力也不該停滯在七月。書展只是閱讀的一個開始,而閱讀足以作為人生最長情的陪伴。在疫症肆虐的煎熬歲月,不妨從閱讀中構築一方樂土,尋求情感的綿延慰藉,涵養品性的無間修為,試煉智慧的持續精進。以閱讀為漫長的暗夜投射光亮,為苦悶的生活添加色彩,為焦慮的心靈輸送氧氣,一同深深深呼吸,凝聚字裏行間的不凡力量,驅散疫情的陰霾!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