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吃魚是不少港人的每頓必備\作者供圖
上酒樓吃飯,樓面侍應拿來餐牌,先是問,今晚吃什麼魚,然後推薦游水青斑、黃立䱽……香港人愛吃魚,成為飲食習慣,在魚與肉之間,首選吃魚,然後才是豬牛肉類。
許多家庭的晚飯必有魚,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社會,市民低收入,生活節儉,還是吃魚,那年代,紅衫魚豐產,街市魚枱擺滿了,紅衫魚是下價魚的一種,主婦選其便宜,對打工仔家庭而言,紅衫魚是家庭主要食魚,番茄煮紅衫、香煎紅衫是家常便飯的主菜。紅衫魚漸漸成為貴價魚,主婦已不常買,八十年代,日本人看中紅衫魚,且價錢便宜,派船到公海向漁民大量收購,等不到漁船回港靠岸,大部分都被日本搶購了,市面供應量大減,又因過度捕撈,產量下降,魚價上升,昔日視為下價的紅衫魚,身價大漲。今日街市魚枱,急凍黃立䱽比紅衫魚便宜,不少家庭改吃便宜的黃立䱽,豉汁蒸黃立䱽代替往日的番茄煮紅衫魚。另一方面,高收入的家庭增加,在一些老公屋邨街市魚檔,察覺到居民選購近百元一條沙巴石斑的人也不少。
香港人天性吃魚,離不開自然環境以及所處的有利位置,陸路方面,淡水魚由珠三角魚米之鄉的順德、南海、中山每日供應,大量運來鯇魚、大魚、鯪魚、鯽魚、多寶魚、鱔魚、黃骨魚,在街頭常見,魚枱賣手應主婦要求,即時撈起七、八斤的游水鯇魚開刀,任由客選定所要的部分,鯇魚銷量最多,是香港人常吃的淡水魚。靠海方面,海產魚大量由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進口,供不同種類的石斑、紅油、盲鰽、紅衫、黃花、馬頭、鱸魚、鷹䱽、黑䱽,澳洲及加拿大的龍蝦、象拔蚌……近年潮汕及惠東一帶,也有石斑、龍蝦等海鮮供港。
多吃魚便知魚的營養及食療價值,這是港人精於食魚的地方,主婦隨口說出「鯪魚燥熱」、「生魚治傷口」,坊間留存許多以魚作食療的口語,以及用不同的魚助療不同的病,累積了豐富經驗。就以紅衫魚為例,有些孩子不愛吃魚,媽媽對他說:「食啦,食咗讀書聰明㗎!」這媽媽或未能解釋吃紅衫魚會聰明的道理,多由前輩聽下來的。說的卻與科學結論脗合,科學研究鑒定,紅衫魚促進腦發育,牠含有陸上動植物一般沒有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含有DHA成分是大腦必須營養物管,提高人的記憶力及思考力。除此,能增強抗炎,減輕惡性偏頭痛。本港常吃紅衫魚的人長期維持於百分之四十,有人稱之「聰明魚」。
醫療及藥物貧缺的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期,生魚就是藥,小孩營養不足,小腿生瘡貫膿,據說有的父母便到街市買一條生魚,用牠的魚尾和翅貼在孩子的瘡口,多用幾次,膿液流出,紅腫漸消而愈;家人遇有刀割創傷,或在醫院做手術剛過,會用煮生魚湯給病人喝,以加快傷口愈合,成效顯著,原因是生魚鈣量高,蛋白質量高,脂肪含量少,含十八種氨基酸及人體必須的磷、鐵及多種維生素等,許多主婦都知道用生魚促進生肌的經驗。平常日子以生魚、西洋菜、蜜棗煲湯,作為家常湯水。
鯪魚,康熙年間著名學者屈大均所著《廣東新語》中稱魿魚,肉甜美,但背多骨刺,粵語片中的色狼看上美少女,被斥想食鯪魚肉,小心骨哽。屈大均根據民間藥治記載,鯪魚、鯽魚「病人宜食」,鯪魚浮於水面,五行屬水;鯽魚沉水底,其性沉,屬土,皆滋陰及定腸,滋陰為守,定腸可行氣,即可守及可行,中醫累積千百來臨床經驗,鯪在食療方面,可清熱,利水、除濕,有助治理及黃疸,依屈大均說「故以為美也」,有些媽媽以鯪魚、赤小豆、粉葛煲湯給孩子喝,為他們清熱去濕。
「鯇魚在頭,鯉魚在尾,鰱魚在腹」,三句話總結了香港人及廣東人的吃魚經驗,鯇魚好吃在頭,鯉魚肉質嫩滑在魚尾,鰱魚腹部多脂甘美。吃鹹水魚也有三句話:「第一䱽,第二䱩,第三第四馬膏䱶」,䱽魚只有一條脊骨,全身厚肉,肉質香嫩,老人和小孩吃䱽魚最安全,不怕被鯁骨。許多人不知什麼是䱩魚,䱩又稱軍曹魚和海鱺,樣子懵口懵面,坊間叫牠「懵仔魚」,懵仔魚多肉,佔身體近七成,適合做刺身,做出的刺身肉質晶瑩,肉背帶些脂紅,肉爽,賣相與口感皆美,現在難得一見。牠是女性恩物,含豐富膠原蛋白,延緩皮膚衰老,減皺紋及色斑,是美容護膚的佳品,還有補腎益肝功能。懂得吃魚,知道各種魚對身體的好,港人稱得上精於吃魚。
由吃魚想到人壽,今年七月日本官方勞動省公布世界各地長壽排名,香港人長壽排名第一位,女性平均八十七點五六歲,男性平均八十二點一七歲,均在八十歲以上,有專家提出問題研究,香港人工作緊迫,做事講效率,走路快,坐車急,吃午飯也是匆匆忙忙的,怎樣長壽,甚是不解,或許與我們愛吃魚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