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到珠海出席比賽活動,不是全運會比賽,而是由北師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的第十屆中國數據新聞大賽和論壇。我孤陋寡聞,之前對這項大賽了解不多,但老友黃教授邀請,加上對「數據新聞」頗感興趣,遂欣然赴會。那天全運會自行車比賽經過港珠澳大橋,可惜我無緣一睹參賽健兒的風采,但在大會上頗有收穫。
北師香港浸會大學以前叫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簡稱UIC,這是內地第一家與香港共同創辦的大學,今年剛好是建校二十周年。儀式開始播放創校初期篳路藍縷的短片,當年主事者的遠見卓識,令人敬佩。UIC創辦不久,我曾應邀到學校和剛入學的新生對話,我們的對話是晚上在校園廣場露天舉行,抬頭可以仰望星空,可惜忘了當時對話的內容。後來也曾到UIC出席校際學生創業方案評獎活動。再後來學校搬到新校址,繼而二期校園動工,改名北師香港浸會大學。全新的校園,全新的人事,全新的感覺。
「數據新聞學」(Data Journalism)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與微軟視窗問世和個人電腦的普及有很大關係。二十多年前我在報館工作,同時在某學院新聞系兼職教一門課叫做「深度報道」,當時還未有ChatGPT和DeepSeek,只有Google,我要求學生交功課時,寫明使用了多少次Google搜索。深度報道其實就是數據新聞一種形式。
據大會派發的資料介紹,中國數據新聞大賽於二○一五年創辦,是一項全國性大型賽事,被譽為「中國新聞傳播教育轉型的風向標」。內地新聞教育對AI技術的應用十分重視,各地新聞機構更是全面步入融媒體時代,AI和大數據的應用非常成熟。幾個月前筆者隨香港新聞界訪問團到烏魯木齊《新疆日報》交流,該報播放一輯介紹新疆人文及自然風光的短片:天山、雄鷹、帕米爾高原、千年冰川、一望無垠的大草原、各族少男少女載歌載舞……每一個鏡頭都令人如臨其境、每一個畫面都令人深受感動。短片播放完畢,該報主管告訴我們,這不是紀錄片,而是AI的作品。
大賽和論壇開幕儀式在一期校園大學會堂舉行,我和來自全國多所大學逾三百名參賽同學分享個人的媒體實戰體會。毫無疑問,AI和大數據為新聞傳播注入澎湃生機,無論做新聞,還是做評論或主持人,都離不開數據。但我也提醒這些未來的記者和編輯,生成式AI對新聞行業的公信力已經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新聞倫理面臨挑戰,從而引起廣泛的關注,一度引人矚目的電視台採用虛擬主持人的做法未能成為風氣,是其中一個例子。另一方面,今天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主要透過不同的社交平台獲取資訊,而社交平台聘請大批工程師運用AI和大數據來推送資訊,卻沒有聘請專業的記者。新聞和大眾傳播學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後出路在哪兒?
近日網上流傳美國路易斯維爾(University of Louisville)大學電腦科學教授亞姆波爾斯基博士(Dr. Roman Yampolskiy)的驚人預測:在短短五年內,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將被AI和機器人取代。五年很快就到,預言是否成真,大家不妨拭目以待。京東老闆劉強東揚言京東九成的快遞員會被機器人替代,但我也不認為機器人可以完全取代記者的工作。數據資料固然會說話,但挖掘、分析、過濾數據還是要靠人。AI機器人不能代替記者採訪,因為記者現場採訪的感受是機器人不能生成的。我相信,即使亞姆波爾斯基的預言成真,五年後社會上仍然需要記者這個職業。無論世界如何變、科技如何發展,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記者報道事實和追求真相,這一點不會變。
稍感遺憾的是,當天未能參加大賽的評審,匆匆趕回香港。但我相信,從一千四百多份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進入決賽階段的三百多件作品,一定精彩紛呈。十年耕耘,中國數據新聞教育早已碩果纍纍,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