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年夏天,倫敦泰特美術館裏人頭攢動,冠蓋雲集,不僅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和政商名流都來到現場,就連對現代藝術並不熱衷的愛丁堡公爵也前來觀看。由於觀眾人數過多,不得不出動警方維持秩序。究竟是什麼活動有如此大魅力?
原來吸引眾人捧場的是繪畫大師畢加索回顧展,共有二百七十件藝術品參與展出,包括他的《鴿子》《哭泣的女人》《夢》等一些知名的畫作,該展覽的規模直到今天仍是最大的。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當時畢加索已經是世界聞名,但他的名字在英國卻非家喻戶曉,這多少與現代藝術尚未流行有關,也就是說,當普普藝術席捲美國時,在英國,充滿異國情調和前衛風格的畢加索仍然是一種新鮮事物。
儘管如此,他的回顧展還是受到英國人前所未有的歡迎,現場氣氛熱烈,幾乎每一幅畫前都圍滿了觀眾。或許是對畢加索的風格感到新奇,有人稱讚鴿子畫得好,也有人質疑他為何把兩隻眼睛畫在臉的同一側。但不論對他的作品是否認同,從觀眾的熱情反應來看,顯然展覽大獲成功,以至於展覽主辦方晚上興奮地告訴畢加索:「你征服了英國人」。
實際上,真正意義上征服了英國人的,非展覽作品中的名畫《三位舞者》莫屬,它不僅受到了輿論的好評,在展覽結束後,經主辦方撮合,英國人以不菲的價格直接從畢加索手中買下了該畫,這也是畢加索有生以來第一幅親自賣給美術館的畫作。據說這筆收購驚動了英國官方,還獲得議會的批准,自一九六五年起由泰特美術館負責收藏,並成為鎮館之寶,足見英國人對它的喜愛之深。
實際上,創作於一九二五年的《三位舞者》並非普通畫作,它與《亞維農的少女》(一九○七年)和《格爾尼卡》(一九三七年)一樣,都是畢加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他個人和藝術生涯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里程碑,據信在創作後的四十年裏,他本人一直嚴密守護着這幅作品。這幅畫的主題看似簡單,只有三位舞者,其中兩位無疑是女性,背靠着一扇敞開的窗戶,背後是地中海湛藍的天空,但每位舞者都獨具特色,畫面在狂喜、野蠻、險惡和寧靜之間不斷轉換。而該畫代表着畢加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向超現實主義的轉變,畫作幾乎一完成就被廣泛複製和流傳,使其超現實主義的聲譽得到了鞏固。
該畫作同時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即畢加索正以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進行創作:除了傳統的寫實主義,另一種是對綜合立體主義的俏皮顛覆,大膽的色彩和扁平的形式使人們對空間的感知變得更加複雜,這與他人物畫中的新古典主義傾向形成鮮明對比,例如《穿格子裙的女人》。而《三位舞者》正是借鑒了上述兩方面的作品──鮮艷的色彩、剪裁、拼貼般的人物形象,與古典神話中的美惠三女神相呼應,而這也是他兩年前為芭蕾舞劇《水星》布景設計的一部分。在表現手法上,《三位舞者》將舞蹈與當時的種族刻板印象連結起來,強化了舞蹈與原始衝動和無拘無束情感的連結。尤其是左邊的舞者,其鋸齒狀的棱角和雙面人臉,令人聯想到畢加索及其許多同輩藝術家所着迷的非洲雕塑。
據國際藝術策展人西德麗娜透露,《三位舞者》本身也有不少故事。比如畫作反映了畢加索對舞蹈的偏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幾年裏,畢加索沉浸在舞蹈之中,一九一七年他開始與俄國芭蕾舞團合作,為《遊行》(Parade)設計服裝和布景,正是在這次排練中,他結識了芭蕾舞者奧爾加.霍赫洛娃並與她結婚。此外,該畫也被坊間稱為《皮肖之死》,因為畢加索在創作這幅畫時聽說了他的朋友、畫家拉蒙.皮肖去世的消息,因此右邊舞者身後的「影子」被外界理解為代表皮肖。同樣,左邊的舞者也經常被認定為傑曼.加加洛,她是畢加索和皮肖共同朋友、自殺未遂的受害者。另外,畢加索本人曾不止一次向友人提到,有很多人試圖從他手中搶走這幅畫,他說:「有人問我一百次要買它……但我總是拒絕。」所有圍繞畫作的背後故事,都無疑增強了這幅畫的魅力。
今年是《三位舞者》的百年誕辰,和它當初征服英國時一樣,如今其在泰特現代美術館中仍是備受歡迎的常青作品,有關它的傳奇故事也將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