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瞿佳男(左)與團隊開發「MD-FSS」腦成像技術。
小鼠在基因和生理結構上與人類高度相似,常被用作實驗模型,用於研究阿茲海默症、亨廷頓舞蹈症、腦瘤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等,亦是癌症治療、疫苗等關鍵研究模型。然而,在麻醉狀況下、小鼠的血液循環、膠質細胞形態及神經元活動會發生顯著改變、實驗效果遠不如清醒狀況理想。此外,小鼠在自然活動時亦會導致掃描圖像模糊、令科學家的觀察變得十分困難。
瞿佳男教授團隊研發的「MD-FSS」技術,實現實時追蹤小鼠大腦動態。他笑言:「現在看小鼠的大腦活動就好像在看『紀錄片』一樣。」瞿佳男展示的實驗切片視頻更令人驚嘆,清醒的小鼠被吹動鬍鬚時,小鼠大腦感知皮層的神經元會逐點閃亮,與血管供血變化完全同步,「雖然我們不知道小鼠在想什麼,但是我們能看到牠那『思想的火花』。」當實驗人員給小鼠播放不同類型的視覺圖案,屏幕上清晰可見小鼠特定的神經元僅對水平或垂直運動產生反應。而這些場景的空間解析度僅為髮絲直徑的十分之一,以往技術手段無法實現的畫面,現可映入眼簾。\大公報記者 江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