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汽車業銷量升利潤跌(年度)
隨着車市「內捲」持續加劇,消費者的購車行為也出現明顯轉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政策紅利與產品差異化,成為他們選車時的主要考量因素。
記者走訪多家國產新能源品牌銷售點發現,「國補+置換」的雙重優惠,吸引不少消費者前來看車。一家4S店銷售員小王表示,曾有消費者原本預算40萬元(人民幣,下同)購車,最終因置換補貼與免稅政策,選擇了約30萬元的車型。「不少客戶原本開的是燃油車,現在趁有補貼換成新能源車。」小王也提到,部分熱門新能源車型的提車等待期已長達8至9個月。
「單純靠減價已經很難打動消費者了。」另一自主品牌4S店的銷售吳女士說:「我們現在主打『現金優惠+金融貼息+終身保養』的組合方案,目前反應不錯。」
品牌黏度降 買家看功能配置
品牌效應正在減弱,消費者更注重性價比。有合資品牌4S店銷售人員表示,以往許多客戶認準品牌就會直接下單,如今則會仔細比較配置與價格。
剛購車的肖女士也表示,原本上月打算購買某合資品牌的豪華車型,最終因智能網聯功能更佳及補貼較多,選擇了一款國產新能源車。「以前買車主要看參數,現在我比完價格,還要計算補貼和保值率。」
被問到哪類車型最暢銷,小王直言:「SUV比小轎車好賣很多,尤其是25萬至35萬元的中大型SUV最受歡迎。」\大公報記者郭瀚林 實習記者宛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