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內地新能源車相較於特斯拉等海外汽車,更貼合香港用戶需求。
「如果我有換車的需要,我也會考慮購買內地品牌的汽車。」擁有超過20年駕駛經驗的港人李先生,3年前轉用新能源汽車,購入一輛售價超過30萬元的特斯拉代步。隨着近年內地新能源汽車加速拓展香港市場,他對內地品牌的認識也逐漸加深。
售價、軟件應用和外形設計,都是李先生考慮選購內地新能源汽車的重要因素。他表示,只需20萬元以上,就能買到一輛配置完善的內地新能源車。相較於主要面向海外市場的特斯拉,內地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在車型設計、軟件應用及語言支援等方面,更貼合香港用戶的需求。目前,比亞迪、大通、埃安、小鵬、極氪等多個品牌正陸續進軍香港,提供多樣化車型,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要。
新登記電動私家車 比亞迪佔最多
根據運輸署上半年數據,全港電動私家車登記量達18356輛,佔新車登記總量的68.6%。其中,比亞迪以4902輛的登記量,位居榜首,市場佔比達26.71%;其次是特斯拉的3889輛,佔21.18%。
浸會大學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指出,香港並非汽車生產基地,市場以進口車為主。從生產角度來看,內地新能源汽車的「內捲」,對香港車市影響有限。而從消費者角度,內地新能源車價格下調,反而是一大利好。由於汽車普遍減價,消費者在原有預算內有了更多選擇,甚至可考慮質素更高、原本價格更高的車型。
他認為,若同期歐美等海外電動車不跟隨減價,其市場競爭力將相對削弱,香港市場對內地新能源車的需求可能進一步上升,這也將鞏固內地新能源汽車在港的市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