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中國汽車行業近年陷入「內捲式」競爭,「價格戰」愈演愈烈。右圖:內捲引發惡性競爭,導致「互相拉踩」式營銷等現象。
近年來,中國汽車行業陷入嚴重的「內捲式」競爭,「價格戰」愈演愈烈。數據顯示,2024年整個行業的平均利潤率跌至4.3%,遠低於下游工業企業6%的平均水平。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汽車行業的利潤率進一步下滑到3.9%。
有專家直言:「再這樣『捲』下去沒有未來,企業必須回歸有質量的競爭。」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已佔據全球65%的產量,而中國汽車市場從「增量競爭」轉變為「存量廝殺」,只有依靠技術創新走出同質化陷阱,通過提升品質重新建立品牌價值,才能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中贏得一席之地。\大公報記者 任芳頡 郭瀚林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前4個月,已有超過60款車型減價,而5月份更是激增至上百款,不少新能源車型減幅超過25%。在2022年之前,中國市場每賣出一輛車的平均利潤從未低於2萬元(人民幣,下同),而今年1月至5月,這個數字已降至1.4萬元。「價格戰」擠壓了整個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利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章弘表示,很多汽車供應鏈企業被拖款的周期甚至超過9個月,導致不少中小配套商資金緊張,不得不依靠貼現、短期貸款等方式維持運營。
誇張宣傳 誤導消費者
「內捲式」惡性競爭還表現為「黑公關」猖獗、「互相拉踩」式營銷等現象。北京一位汽車經銷商透露,如今的新車發布會,已淪為虛假宣傳的「重災區」,有些車企濫用「全球首創」「行業領先」等詞彙,把行業通用技術包裝成「獨家創新」來吸引投資。
北京聚信律師事務所律師何志鵬表示,目前法規尚未允許L3級以上自動駕駛在路上行駛,但不少車企在宣傳中使用「準L4」「無限接近完全自動駕駛」等模糊說法吸引消費者。此外,一些頭部車評人通過收取高額費用,迴避合作車企的產品缺陷;還有一些為博流量故意製造爭議內容,成了某些車企的「代言人」或「打手」。中消協數據顯示,2024年新能源汽車投訴量同比激增21%。
5月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工信部先後發聲,指出車企無序「價格戰」是「內捲式」競爭的典型表現。6月3日,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發布《關於反對「內捲式」競爭促進汽車經銷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倡議》,提出縮短經銷商回款周期,減輕經銷商流動資金壓力。隨後,一汽、東風、賽力斯等多家車企紛紛承諾,將支付賬期統一控制在60天以內,以實際行動提高產業鏈資金周轉效率,推動汽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7月中旬,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召開新能源汽車行業座談會,部署進一步規範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秩序。
打擊亂象 競爭回歸品質
此外,工信部等六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通知》,宣布開展為期3個月的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集中整治非法牟利、誇大和虛假宣傳、惡意詆毀攻擊等行為。其中明確要求,引導汽車企業舉報反映汽車行業網絡水軍、「黑公關」、「黑嘴」及「飯圈」粉絲等網絡亂象線索;關閉並公開一批參與汽車行業網路亂象的媒體賬號。同時,打擊懲治網絡亂象背後的公關公司、行銷公司等代理團隊及購買其服務的汽車企業。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表示,國家發改委近期針對汽車行業消費亂象展開的專項整治行動,不僅是簡單的市場規範,更將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從粗放式規模擴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劉英認為,部分車企過度追求參數行銷而忽視質量管控,這種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
「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產品,必須同時滿足技術創新與品質可靠兩大維度。」她強調,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應回歸產品本質。唯有讓「中國製造」真正成為品質標桿,才能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佔據優勢。這場由政策引導、市場倒逼的產業升級,或將開啟中國汽車從「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
對於專項整治汽車行業網絡亂象的行動,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指出,此次行動是必要且及時的,透過規範競爭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推動技術創新,將助力汽車產業真正實現可持續增長,並為中國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