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商會專訪/港擁窗口優勢 助灣區科研轉化與出海

時間:2025-09-22 05:02:13來源:大公报

  圖:盧金榮表示,香港若加強與大灣區創科合作,日後可望成為香港及內地經濟的重要動力。

  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創科發展,成績受國際肯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全球創新指數》中,香港在全球139個經濟體中排名由去年第18位,升至第15位。廠商會會長盧金榮表示,香港排名上升,證明政策方向正確,若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合作,假以時日,可望成為香港及內地經濟重要動力。對此,他提出三項建議,一是強化大灣區中試轉化的跨境協作;二是強化與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合作,進一步發揮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加強與全球創新網絡對接,與特區政府、高校、商會及各研發平台,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三是推動大灣區知識產權的商業化。\大公報記者 李永青

  盧金榮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近年特區政府在資金、人力、政策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創新發展,令香港創科氛圍愈來愈濃厚,加上投資推廣署、引進辦等不斷吸引海內外創科公司落戶香港,讓香港創科發展漸見成績。至於如何令發展更好,他提出三項建議。第一,廣東與香港正積極推動中試平台建設,作為促進產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抓手。大灣區城市在科技創新方面各具優勢,若能實現分工協同、錯位發展,將有效提升中試效率與整體轉化效益。

  分工協同提升中試效率

  他解釋,「中試」為中間性試驗,是指科研成果後續的實驗,及在大批量生產前的測試調整,包括應用開發、科技轉化、設計定型、小批量試產和用戶試驗等步驟。

  盧金榮指出,大灣區構建具備「引進來、走出去」雙向功能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一方面,發揮港澳作為國際窗口的優勢,承接海外科研成果在內地中試轉化;另外,支持內地企業善用香港在研發、品牌、市場與供應鏈管理等優勢,提升其「走出去」的技術就緒度與競爭力。此外,為打造完善的中試轉化生態系統,應充分發揮「政、產、學、研、服」等創新主體的協同作用,建議鼓勵商會與行業機構設立行業性中試平台,強化產研對接。他亦建議深港兩地在河套合作區率先共建涵蓋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的「中試與產業化基地」,以帶頭帶動區域創新的深度融合。

  二是2021年成立的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三個綜合類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之一,聚焦於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推動上下游及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最近中心在河套設立國際總部,有助於整合區域資源,打造大灣區成為具全球視野的技術創新高地。他建議,國創中心應進一步發揮香港的國際化優勢,加強與全球創新網絡對接,並與香港特區政府、高校、商會及各類研發平台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實現資源聯動與項目協同,提升整體創新效能。

  統一估值標準 確保結果互認

  同時,中心應打造開放共享的共性技術研發與轉化平台,加快關鍵技術攻關,推動成果更快地應用於大灣區的中小企業,以提升其產品技術含量及市場競爭力。

  第三,則是知識產權的轉化與商業化,這是推動科技創新及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他建議,大灣區從創造、流通、服務及跨境合作等方面着手,構建涵蓋估值、交易及配套服務的IP全鏈條生態體系。其中,知識產權的估值和質押融資尤為關鍵。他建議,大灣區率先培育一批具公信力的專業評估機構,並制定統一的估值標準與操作指引,確保結果互認和具公信力,以降低企業估值成本,促進知識產權交易與融資效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