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简体站 > 正文

經濟透視/交易趨便捷四成年輕人冀炒股創富

時間:2022-05-04 04:23:54來源:大公报

  圖:很多年輕人近年熱衷於投資,原因是網上平台愈趨方便快捷,入市門檻降低。

  不經不覺,人類在疫情下的生活已進入第三年,市民消費與理財習慣均大為改變。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發現,與2019年相比,香港市民更積極儲蓄,並傾向透過投資累積財富。可是,疫情令家庭收入減少,有長遠財務目標的人比例下降。為滿足市民在新常態下對投資及理財學習的需要,投委會總經理李婉秋表示,投委會正加速數碼轉型步伐,積極推出網上數碼資源和活動。

  大公報記者 邵淑芬

  投委會自2015年開始定期發布「金融理財知識和能力研究」。以滿分為21分的基礎下,2021年港人理財能力整體評分為14.8分,與2019年的調查結果相若,但相較於2015年的14.4分為高,反映市民整體在理財知識、態度和行為上,這幾年間有所提升。

  港人近年更重視儲蓄,2021年的最新調查顯示,92%受訪者表示會積極儲蓄,相較於2019年的84%和2015年的73%為高。疫情下經濟不明朗,加上市民留家時間增加,有助建立他們的儲蓄習慣。

  產品多門檻低 吸引新晉散戶

  此外,愈來愈多受訪者透過投資累積財富,特別是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比例由2015年的22%,升至2019年的26%,以及最新的39%,較2015年升幅接近八成,是為最大變化。整體受訪者投資的比例於2015年為39%,2019年及2021年均為48%,較2015年升幅約兩成。

  李婉秋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更多年輕的零售投資者參與市場是好事。根據投委會的調查及聚焦小組討論,很多年輕人反映網上投資平台愈趨方便快捷,加上投資門檻降低,例如有更多交易平台容許買賣本地碎股和外國市場證券,都是年輕人更熱衷於投資的原因。

  在理財規劃方面,調查發現,有訂立長遠財務目標的受訪者比例正在減少,由2015年的58%減至2019年的54%,最新調查更發現有長遠財務目標的受訪者降至不足一半,僅47%。

  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活動放緩,港人收入亦無可避免地受到影響。51%受訪者反映他們的家庭收入在疫情下減少,83%受訪者在疫情下消費支出更為審慎。李婉秋表示,疫情為經濟環境帶來挑戰,這無疑對市民的收入造成影響,部分市民或需要專注於滿足短期生活所需,導致一時忽視長遠財務規劃,情況變得略為不理想。她認為,不論任何年紀或環境,市民都應訂立理財目標,及早開始儲蓄。即使收入減少,也要保持定期儲蓄的習慣,作為應急錢以備不時之需。

  疫情大大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投委會亦正加速數碼轉型步伐,滿足社會不同群組在新常態下對投資及理財學習的需要。李婉秋透露,投委會除了將活動改為網上遙距進行,亦積極推出網上數碼資源和活動。

  投委會現提供一共17款網上理財工具和流動應用程式,其中包括「儲蓄目標計算機」、「退休計劃計算機」及「收支管家」流動應用程式等,反應不俗。以「收支管家」流動應用程式為例,截至今年3月份,下載次數大約20萬。

  辦網上講座 錄22萬次收看

  李婉秋表示,受疫情影響,投委會許多實體活動被迫暫停舉辦。投委會的挑戰在於要在短時間內把面對面活動及實體資訊進行電子化,讓用家可以透過互聯網獲取。

  她舉例指,今年的「香港理財月」於網上進行,由投委會主辦的三場網上講座,內容關於綠色和可持續投資機會、疫情下的財務及退休策劃,及不同人生階段的保險需要,現場網上觀眾約1200人次,而網上重溫人數約有22萬次。

  在疫情及數碼化發展的大趨勢下,李婉秋相信市民會更常使用網上資源及服務去處理日常生活事宜。投委會將繼續製作針對受眾需要的網上活動及資源,提高人們對理財事宜的興趣,從而令他們積極參與和學習。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