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跨越天山南北的車師古道冰雪消融,流水潺潺。空中俯瞰,東天山山巒起伏,風光壯美,彷彿一幅幅山水畫。經歷了翻達坂、爬雪山、蹚冰河的艱辛跋涉後,眼前這一幕美景,讓近30名來自考古、歷史學領域、高校的專家學者,以及公眾代表和媒體工作者感慨萬分。
6月3-6日,我參加了「踏着古道遊新疆·車師古道公眾考古」活動,跟隨考察隊挺進天山深處,進行田野考古調查,探訪千年古道的秘密。

考察隊一行合影。劉萌萌攝
漢唐古道 西風瘦馬
橫亘在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脈深處,遺留着眾多溝通天山南北、大漠東西的古道,千百年來,它們組成了四通八達的新疆古代交通網絡。
據唐代《西州圖經》記載:「他地道,右道出交河縣界,至西北,向柳谷,通庭川四百五十裏,足水草,通車馬。」類似的記載還見於《新唐書·地理志》所記交河——北庭柳谷通道:「交河……自縣北八十裏有龍泉館,又北入谷百三十裏,經柳谷,渡金沙嶺,百六十裏,經石會漢戍,至北庭都護府。」

考察隊一行在吐魯番參觀。劉萌萌攝
「他地道」也叫車師古道,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從吐魯番市魯克沁鎮出發,向北越過天山至吉木薩爾縣泉子街鎮大龍口,這條比繞道烏魯木齊縮短近200公裏旅程的絲綢之路古道,從史料中走到了我們的眼前。
「據在敦煌發現的《西州圖經》殘卷(伯2009號文書)記載,西州(今吐魯番)境內有11條交通路線存在,貫通東、西、北三方,在多條可通行山路中,選走車師古道是最為便捷的,沿途驛站甚多。」吐魯番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張勇說,車師古道至今仍保持了原始的自然風貌,沿途有古代堡壘遺址、烽燧、野狼谷等人文景觀,也有石門、天塹、瀑布等自然景觀,這也驗證了這條古道曾經的繁華。

陳凌教授遇到了在新疆考古時招募的當地工友。劉萌萌攝
為摸清家底、傳承文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魯番學研究院、北京大學絲綢之路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歐亞考古工作坊聯合舉辦踏着古道遊新疆·車師古道公眾考古活動,探索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服務的新模式。
按圖索驥 重回絲路
從吐魯番市出發,驅車出城,向西北而行,過往的車輛越來越少,只有進山拉礦石的卡車偶爾迎面駛來。
行駛30公裏後,眼前的景色漸漸豐富起來,一邊是高低起伏的山崖,一邊是寬闊的大河沿河,遠處山腳下一片土屋和數頂氈房,就是亞爾鄉牧場,也稱五星牧場。
這裡是從吐魯番入山必經的第一站。

參觀吐峪溝石窟的嘉賓。劉萌萌攝
「你看這些其貌不揚的石堆下,分佈着古代遊牧民族的墓葬群。」隨行的新疆博物館館長於志勇指着路邊散落的大大小小的褐色石堆說。
嚮導魏東介紹,沿大河沿河逆上,途經紅柳河、三岔口,便到了石窯子,從這裏起,古道就只能步行。「石窯子」是一處簡陋的石頭窯洞,不知修建於何時,旁邊是石頭壘成的露天羊圈,是天然的露營地。
幾場夏雨後,山路旁雜草叢生。頂着烈日,一行人深一腳淺一腳,沿狹窄的山路開始了艱難行進。行至半途,高高的石嶂凸現於前,中間的裂縫如刀劈斧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陳婷在這裏久久矗立。

從石窯子出發的考察隊。劉萌萌攝
東漢時期,著名戰將耿恭守衛疏勒城,最後通車師古道而行撤回玉門關。「我在想,耿恭在這條山路上,定是『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這些誓死戍守邊陲的勇士們如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又是如何在山泉邊飲馬、砍柴、支鍋造飯。」陳婷說。
《長行坊支貯馬料文卷》(1973年出土於阿斯塔那506號墓)中記載:「岑判官馬柒匹共食青麥三豆(斗)伍勝(升)付健兒陳金。」這筆賬說的是,岑參等人的七匹馬在驛站用了若干馬料,把馬料錢付給了驛卒陳金。
「岑參以判官之職,常常由北庭出發,前往西州之交河城公幹,駕馬而來,在驛站稍事休整,備足糧草,又跨馬匆匆而去,他所經行的路線,便是這條古道。阿斯塔那與哈拉和卓唐代墓葬出土的長行馬文書中所見酸棗戍、柳谷鎮等地名也都在這條古道上。」於志勇說,長行坊是唐朝政府為服務軍政事務、官使往來以及交通通信而設立的馬坊機構,也是中央政權對新疆地區實行有效管轄和治理的歷史見證。

考察隊在車師古道上需要過數條冰河。劉萌萌攝
漫步在古道,不僅要穿越崇山峻嶺、壑深水急,更要翻越飛鳥難過、草木不生的瓊達坂,這裏海拔3400米,積雪終年不化。
然而正是這樣的大山之巔,一座廢棄的地表木製建築吸引了建築設計師於小鵬。「建築依稀還能辨認出直徑在40釐米左右的立柱、榫卯,推測應該是漢式中原建築製作技藝,這進一步說明西域與中原保持着密切聯繫。」於小鵬說。
站在瓊達坂上眺望綿延不絕的雪山,令人不禁想象,南來北往的客商趕着運貨的駱駝、馬匹,在古道上雲集交流,該是怎樣一番盛景。
如今,吉木薩爾和吐魯番兩地的牧民牲畜轉場依然經由此道,商販還偶有經古道運賣農牧產品。
車輪留痕 繁華重現
6月6日清晨,28歲的馬飛起來,餵養好馬匹,招呼考察隊一行人準備下山,歷經兩天一夜的艱辛跋涉,考察隊一行即將到達目的地——泉子街鎮。
下山路樹木稀少,馬匹走在近50度的斜坡上,小路僅有兩拳寬,一邊是山脊,一邊是深深的溝壑。周圍碎石密布,馬蹄像是踩在滑板上,每走一步,馬小心、人擔心。

馬隊行走在車師古道上。劉萌萌攝
「聽父輩說,他們常常騎馬趕着牛羊穿越這條古道從吉木薩爾縣到吐魯番去售賣,換回來一些糧食、乾果。」馬飛說。
「車師古道不僅是古代聯通天山南北的重要交通線路,也是草原遊牧部落與綠洲農耕部落之間物資交換人員往來的通道。」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絲綢之路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陳凌說,這條古道促進了歷史上各民族經貿發展、文化交流與民族交融。
在山下,考察隊一行偶遇了徒步愛好者毛林,這是他第二次來車師古道。「古道一路不僅有野狼谷、滴水觀音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兩頭還串聯了天山天池、江布拉克、火焰山、葡萄溝等重要景區,值得一來再來。」毛林說。
絲路駝鈴漸行漸遠,這條古道因自然景觀奇特、歷史遺存眾多,去年入選了新疆十大絲綢之路古道遊線路。
馬飛和舅舅趁着這股東風成立了馬隊,主要是接待像毛林這樣的戶外愛好者,為他們做嚮導、提供後勤服務。
如今,古道已建設成為車師古道野狼谷國家森林公園旅遊景區,景區距離烏魯木齊市220公裏,與吉木薩爾縣城相距32公裏,有縣、鄉公路直達,每年接待遊客十余萬人次。
公眾考古 盤活文物
「古道與沿線牧業點、村落、鄉鎮、營地、景區、文物古跡等配套開發利用還需統籌考慮。」結束考察之行,新疆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黨志豪在筆記本上記錄了自己的感悟。
「考古發掘現場並不具備隨時隨地向公眾開放的條件,但如何讓公眾更近距離地感受考古和文物本身的魅力,成為考古工作者們近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黨志豪說,招募公眾參與古道考古正是一次創新嘗試。
「考古不該『孤芳自賞』,而應融入生活,走到公眾身邊。考古與公眾距離越近,文化自信的根基就會越深厚。」自治區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盛春壽說,讓公眾在親身體驗中,感受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感知文物和文化遺產蘊含的精神價值,進而更加敬畏文化、敬畏歷史,自覺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正如參加考察的嘉賓、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教授周詠梅所說,在實地走訪中,史料中的一個個地名變得生動起來,車師古道上的車水馬龍、戎馬倥傯彷彿就在眼前。
「6月中下旬,我們還將組織考古人員進駐古道,就沿線古遺存分佈、特徵、保存現狀、環境狀況等情況進行摸底,為文物保護及旅遊開發提供科學的學術支撐。」張勇說。
今天,當人們沿着古道探尋那遠去的車馬喧囂、人流熙攘時,會發現有一批文物保護者正在古道中尋「新路」,使其重現光芒。(記者:劉萌萌)
資料來源:石榴雲/新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