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香港新聞聯到訪「炸不斷」傳奇大橋 緬懷抗戰先烈

時間:2025-11-01 05:02:32來源:大公报

  圖:「重走滇緬公路」媒體團在惠通橋實地採訪。\大公報記者黃艾力攝

  【大公報訊】記者黃艾力、譚旻煦大理報道:滇緬公路上有兩座著名的橋,分別是位於雲南省雲龍縣境內的功果橋和位於龍陵縣境內的惠通橋。10月29日、30日,「重走滇緬公路」媒體團到訪這兩座橋,佇立橋頭感受烽火歲月中堅忍不拔的抗戰精神。

  功果橋「炸不斷」 彰顯民族韌性

  功果橋這座橫跨瀾滄江的鋼索弔橋,曾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道,在日軍狂轟濫炸中鑄就了「炸不斷、打不垮」的抗戰傳奇。1938年6月,首座功果橋(鋼索弔橋)通車,載重僅5噸。為滿足戰時需求,1940年11月,載重10噸的昌淦橋在上游700米處建成。然而,這兩座橋很快成為日軍轟炸目標──從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日軍出動飛機242架次,投彈近千枚,兩座橋體彈痕纍纍。

  然而,日軍低估了中國人民的韌性:工程人員用汽油桶搭建浮橋,將幾十個油桶連成浮渡系統,日渡車最高達235輛;民工們頂着空襲,僅用兩個月便修復昌淦橋,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斷絕運輸」的狂言。

  惠通橋 抗戰物資運輸「生命線」

  惠通橋則是滇緬公路上的關鍵節點。1938年8月滇緬公路通車後,惠通橋成為抗戰物資運輸的「生命線」,大量國際援華物資經此源源不斷運往國內,為正面戰場提供了有力支援。1942年5月,侵華日軍攻佔龍陵後直逼惠通橋,中國守軍為阻止日軍渡江,果斷炸毀橋樑,將敵人阻隔於怒江西岸,也就在此時,打響了滇西抗戰第一槍。

  1944年滇西反攻期間,惠通橋用18天搶修恢復通行,為中國遠征軍反攻松山、收復龍陵提供了關鍵通道,在滇西抗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惠通橋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重要載體。

  「重走滇緬公路」主題採訪活動由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聯合開展,將持續到11月1日。活動旨在全方位展現滇緬公路的歷史貢獻與其承載的時代價值,以此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和弘揚抗戰精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