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疆 > 正文

這是「五星錦」出土的地方——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探訪尼雅遺址

時間:2023-02-03 10:54:28來源:大公網

  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當枯死的胡楊林消失殆盡時,淡黃色的沙海上,赫然出現一個高高聳起的台地。樹榦、殘垣斷壁以及成行排列的枯朽木柱直插蒼穹,隨着車輛的劇烈晃動,台地像是從千年前駛來的航船,只剩龍骨桅桿,依然乘風破浪。

尼雅遺址中保護最為完整的N3居址。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王晶晶攝

  這是尼雅遺址中保護最為完整的N3和N4居址,曾經是精絕人居住的地方。條帶狀的尼雅遺址,高聳的佛塔居於中心,庭院、果園和羊圈依稀可見。昔日繁華不再,但歷史的遺存,卻用另一種方式頑強展示着人類歷史的文明。

  2月1日11時,記者跟隨「2022-2023跨年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探險隊」一行40人,從民豐縣尼雅東路出發,行程2小時,來到100公裡外的紅旗村。這裡是距離尼雅遺址最近的村莊,過年的氛圍從家家戶戶貼着對聯和掛着紅燈籠上滿溢而出。從平坦的村道拐下路基,一人多高的紅柳撲面而來,樹枝刮擦着車門發出刺耳的聲音,預示着距離沙漠中心的尼雅遺址更近了一步。  

  去尼雅有多難?為了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探訪尼雅遺址必須經過當地文旅部門的審批,並嚴格控制進入人數。去尼雅有多遠?從烏魯木齊出發到達民豐縣後,沿沙漠公路直抵沙漠中心,1350公裏的路程,至少需要兩天。去尼雅能看到什麼?黃沙掩埋了昔日的繁華,卻掩埋不住燦爛的文化遺存。  

  在連綿起伏的沙丘中行進,要將車胎的氣壓放低,碼表一直低於40公裏。冬日的暖陽,低矮的沙丘,路邊的紅柳、駱駝刺,讓人感覺沙漠像一團輕薄的黃色紗幔,柔軟溫暖。「越走植被越少,等看不到任何活物的時候,尼雅就到了。」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鐵男說,這是他第十次進入尼雅遺址。  

進入位於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遺址,沿途有大片已經乾枯的胡楊林。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王晶晶攝

  剛翻過一道沙丘,車輛高溫,油管爆裂!下車查看時,腳邊一根碗口粗的胡楊木倒在沙樑上,仔細端詳,樹榦因極度乾旱表面翹曲,從一指厚的裂隙看進去,年輪清晰可見,像一層層被壓實的紙張,「尼雅遺址出土的佉盧文、漢文木牘,都寫在這樣的胡楊木上。」張鐵男說。

  現在尼雅遺址考古區域,用N打頭,劃分了40多個區域。「看,那就是N3,太壯觀了!」張鐵男說,順着他手指的方向,日頭下,一座沙漠瀚海中的大船出現在眼前,順着木棧道走進N3,精絕人木骨泥牆的建築依稀可見,胡楊木為房屋的基柱,紅柳枝編成籬笆做牆體,籬笆內外抹上草泥隔熱保暖。「台地邊緣已經倒下的樹木,有可能是柳樹、桃樹。」張鐵男說,除了小麥,尼雅遺址出土了核桃、葡萄籽、梨子和沙棗等多種水果的種子,在與沙漠的較量中,精絕人用勤勞、嚴謹和智慧,獲得了豐饒的生活。

尼雅遺址中心地帶,是一座乳白色的佛塔。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王晶晶攝

  在尼雅遺址的中心地帶,是一座通體乳白色的佛塔。在周圍一片黃沙的映襯下,佛塔在陽光的斜照下,顯得那樣純潔、莊嚴和雄偉,令人肅然起敬。呈現乳白色,是由於佛塔用土坯加泥砌成。6米高的佛塔分3層,下面兩層是正方形的塔基,最上一層是圓柱形的塔身。  

  

六米高的佛塔分三層,下面兩層是正方形的塔基,最上一層是圓柱形的塔身。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王晶晶攝

  佛塔背後有巨大的紅柳沙包,「1995年中日聯合考古發掘時,我們把國旗插到紅柳包上,高高飄揚。」張鐵男說,時隔28年,再次進入尼雅遺址,一切都是熟悉的樣子。  

  佛塔西北數千米的地方,就是國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出土的地方。系著和田禮物五星出東方紋樣的絲巾,和田地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局長吐送古麗·買讬胡提語氣略帶神秘:「關於精絕古城消失有很多猜測,遺址內人們生活痕跡清晰可見,就連忠實的小狗還拴在院前,但人卻突然消失了,這些未解之謎,讓尼雅成為人們的嚮往之地。」

  日頭偏西,狂風捲起漫天黃沙,拍打在臉上,縱有萬般不舍,我們也不得不在天黑前離開。再看一眼白色佛塔,恍惚間,我彷彿看到精絕人沿尼雅河而居,引水澆田,經營綠洲農業的景象,也看到天地之間,駝隊緩緩而來,馱架上裝載着織錦、銅鏡和茶葉,也有珊瑚、海貝和玻璃器皿。

 
 資料來源:石榴雲/新疆日報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

京ICP备130493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73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