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千年帝都 牡丹花城 > 正文

見證中緬「胞波」情誼——白馬寺緬式風格佛殿的前世今生

時間:2020-01-19 12:43:53來源: 洛陽網-洛陽晚報

  白馬寺緬式風格佛殿全景

  16日,在對緬甸聯邦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緬甸《緬甸之光》《鏡報》《緬甸環球新光報》同時發表題為《續寫千年胞波情誼的嶄新篇章》的署名文章。習近平指出,中緬文化、宗教、人員交流活躍,為深化「胞波」(緬甸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的親切稱呼,由緬語音譯而來,原義為同胞)情誼,提供了堅實支撐。文中特別提到緬甸在洛陽白馬寺捐建的緬式風格佛殿。

  白馬寺緬式風格佛殿是如何誕生的?昨日,記者採訪這座佛殿籌建過程的親歷者,為您講述其前世今生。

  駐華大使牽線,緬式風格佛殿「落戶」白馬寺

  「這要追溯到2010年。」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王曉輝時任市宗教局局長,他向記者回憶了緬式風格佛殿的籌建往事。

  「那一年,應國家文物局邀請,時任緬甸駐華使館公使銜參贊郭蒂梭參加了河南之旅活動。活動期間,他獲悉可以在洛陽白馬寺修建一座供奉緬甸佛像的佛殿后,很快向時任緬甸駐華大使吳登倫匯報此事。得到吳登倫的贊同后,他又很快致信洛陽市政府,詢問佛殿修建有關事宜。」王曉輝說。

  王曉輝回憶,當時,市政府在給郭蒂梭的回信中介紹了白馬寺國際佛殿苑中預留區域情況,依據修建印度風格佛殿的經驗,提出緬式風格佛殿設計及管理方案。

  2011年5月6日,應時任緬甸駐華大使吳丁烏邀請,王曉輝隨同洛陽代表團一行拜訪緬甸駐華大使館,吳丁烏大使對在中國洛陽白馬寺修建緬式風格佛殿非常感興趣,表示願意盡自己最大努力協調此事。

  當年5月28日,緬甸時任總統吳登盛赴北京西郊靈光寺朝拜佛牙舍利,中國佛教協會向他轉達了在白馬寺建設緬式風格佛殿的一系列事宜。吳登盛總統當即應允,並指派吳丁烏負責對接事宜。

  半個月后,吳丁烏等一行十二人到達洛陽,實地考察白馬寺,並與白馬寺方丈印樂法師進行了會談。吳丁烏表示,希望在印度風格佛殿西側建設緬式風格佛殿,設計方案及組織施工由緬甸負責。

  11月6日起,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第四次赴緬甸巡禮。12月下旬,白馬寺方丈印樂法師隨中國佛教代表團赴緬甸迎請佛牙舍利回國,受到緬甸政府的盛情款待。緬甸政府決定將佛牙舍利在緬甸供奉期間所收到的各界人士捐贈的黃金、珠寶等的80%無償捐贈給白馬寺,用於白馬寺緬式風格佛殿大金塔的裝飾和塔基地宮埋藏。

  隨後,在吳丁烏的積極協調下,2011年12月27日,時任緬甸宗教部部長杜拉吳敏貌實地考察白馬寺,表示緬甸政府將高規格建造緬式風格佛殿,為世界各地來洛朝拜的人提供宗教文化交流平台。

  與此同時,國家宗教局也正式發文批准該項目。緬甸成為繼泰國、印度之后,第三個在中國佛教「釋源」「祖庭」白馬寺建設佛殿的國家。

  緬甸總統出席落成慶典,續寫千年「胞波」情誼

  2012年4月10日,白馬寺梵樂聲聲,舉行隆重宗教儀式,為緬式風格佛殿奠基。當年9月,佛殿開始施工建設。這座佛殿,依照緬甸仰光大金塔樣式,以3∶1比例縮小,通高32.92米。為保證佛殿風格的原汁原味,所用絕大部分材料都取材于緬甸當地,佛塔頂部金傘上的珠寶等飾物也是在緬甸制成後運送過來的。

  經過緊張建設,2013年6月,佛殿主體完工后,12名緬甸工匠為大金塔做內外部裝飾,赤腳上塔,虔誠禮佛,讓中方工人深為感動。白馬寺一直關注着緬甸匠人的生活,派人送去瓜果、蔬菜。為配合施工,印樂法師還率僧俗大眾與緬甸工友一起向大金塔運磚,協調義工、護法居士運送佛像。

  王曉輝說,2013年12月,吳丁烏卸任緬甸駐華大使,卸任之前,他帶領緬甸駐華大使館所有工作人員到白馬寺朝拜,並關心着佛殿建設進程。

  2014年6月30日,緬式風格佛殿落成典禮舉行。正在北京訪問的時任緬甸總統吳登盛一行七十二人專程前往白馬寺出席慶典。吳登盛將整套緬甸風格佛殿的文本資料、寶塔傘正式移交給白馬寺。

  吳登盛說,緬中兩國自古以來友誼源遠流長,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互派高僧進行佛教等文化交流。緬甸政府和緬甸人民集體捐贈的佛殿在白馬寺落成,是在緬中兩國政府與人民精心協作下完成的,是一座象徵緬中兩國人民友好的新里程碑,突顯了緬中兩國的持久友誼、互信合作。

  東漢時期,緬甸就曾多次遣使訪問洛陽

  如今,白馬寺緬式風格佛殿遊人如織,大家不出國門就能欣賞到緬甸佛教文化。其實,洛陽和緬甸的交往在東漢時期就很頻繁了。洛陽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研究會會長徐金星介紹,東漢時期,緬甸曾多次遣使來到洛陽。

  「第一次是在漢和帝永元六年(94年),敦忍乙國王(或部族首領)莫延派遣使者攜禮訪華,是迄今所知緬甸境內古國與中國交往之始。後來,緬甸又先後四次遣使來洛。到了唐代、宋代、元代,緬甸和洛陽的交往也很頻繁。」徐金星說。

  洛陽是中國著名古都,又是佛教傳播弘揚的中心,在中緬友好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1997年出版的《洛陽市志·交通志》里就有一段文字專門介紹「洛陽通撣國道」,該文稱此道即「西南絲綢之路」,是洛陽和緬甸之間的友誼見證。(洛陽晚報記者 常書香 實習生 劉亞雯 白雲濤 通訊員 胡軒岩/文 記者 劉冰/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