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玉良的畫\李 夢

時間:2025-08-21 05:02:03來源:大公报

  圖:潘玉良回顧展正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展出。\作者攝

  上周出差北京,周末抽空去魯迅博物館參觀,正巧,遇見知名女畫家潘玉良(一八九五至一九七七)的紀念展。

  魯迅博物館坐落在西城區阜成門內一條胡同,上世紀二十年代中,魯迅曾在此地一座小四合院裏生活了兩年,並寫下《華蓋集》《朝花夕拾》中不少名篇。我們到訪正是暑假,研學者眾,不少都是慕名來看魯迅筆下院中一左一右的兩棵棗樹。當日爽朗無雲,棗樹兀自在後院壯碩生長,不過更讓我們欣喜的是見到院前兩株白丁香,為魯迅手植,細看時間,已是整整一百年前了。

  魯迅博物館與安徽博物館合作舉辦潘玉良紀念展,或許因為這兩位近代中國傳奇人物在性格上不乏相似之處:不合群,不從眾,格格不入世俗。潘玉良年少失去雙親,慘被好賭的舅舅賣去青樓,後幸遇蕪湖鹽督潘贊化贖身,得以進入上海美術學校習畫,其後更有機會留學巴黎。闖入巴黎的潘玉良,從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中來,親見印象派、野獸派技法,愈發拓擴其視野。她開始用飽滿濃烈的色彩描畫生活,畫靜物,畫動物,畫裸體,率性自在。

  今次回顧展為紀念這位傳奇女畫家誕辰一百三十周年,分別在博物館內「前哨」和「引玉」兩個廳展出近八十幅不同時期的創作,多為靜物和肖像畫等,其中「前哨」廳展出油畫,「引玉」廳展出彩墨和白描。兩個展廳的作品對照來看,尤能見出彼時的女畫家在東西兩種創作語境之間穿行探索不息的勇氣。在我看來,潘玉良並不算極富天分、技巧極純熟的那類畫家,她的作品之所以打動人心,原因在於勇氣,在於真誠。

  潘玉良留學並定居巴黎的四十多年間,以「三不女士」聞名畫壇:不加入外國籍;不戀愛;不與畫商合作。這也幾乎注定了她後半生的清貧生活。如今在展廳流連,看她畫中毫不羞赧的舞女,看她筆下的雛菊、丁香和繽紛色彩的絲巾,再想像她當年如何在異鄉漏雨的小閣樓日復一日創作的情景,不得不佩服她的堅毅與自信。不論生活再拮据潦倒,她畫中總是明媚生動的模樣,從不嬌弱,也不自憐。誠如她本人所言:「我的一生,是中國女人為愛和理念爭取女人自信的一生。」時至今日,仍錚錚有聲。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