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良渚古城是一座與水共存的史前城市。圖為遊客體驗從罕見的木製水井中打水\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What?小土堆?說好的高大雄偉古城牆呢?坐在電瓶車上,看着眼前一排排被金屬網圍着的幾個不起眼小土堆,大公報記者聽到了同乘人忍俊不禁的笑聲。如果沒有親臨其境,實在讓人很難想像,這樣「簡陋」的遺址公園,竟然有着那麼強的吸引力。
站在浙江杭州良渚古城的土地上,遙想着5000年前的稻作、水利、宮殿、美玉,再回頭看看眼前快樂騎行的家庭、專心玩泥巴(體驗考古)的少年。原來,中華文化的傳承就是這樣潤物無聲的完成。目前,預約后持健康碼綠碼實現秒入場,園區大量使用5G、AR等技術,互動性堪比遊樂園。
文人騷客的西湖、靈隱的山寺、龍井的茶香……白居易說「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馬可.波羅說這裏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杭州常年遊客絡繹不絕,不過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讓越來越多市民遊客把目光轉向各種小眾目的地,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是其中之一。
渚者,水中小洲也;良者,善也。良渚古城位於杭州西部、距離市區20公里左右的地方。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此良渚先民在5000多年前建成並使用1000多年的「中華第一城」迎來世界舞台的「高光時刻」。
上午十時許,記者抵達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時,轉乘公共交通工具而來的長者、打車抵達的遊客、自駕出行的情侶或家庭,已經在排隊進場。因為疫情的緣故,目前實行每天3000人的限流,遊客需要憑綠色健康碼進入訪客中心,隨後再打開預約界面二維碼,掃一掃即可進場,全程僅需幾秒。
目前,遺址公園開放的區域是城址區的核心部分,觀光車或騎行是最好的遊覽方式。從南大門出發,經過一片碧葉連天的荷塘,就抵達第一站陸城門。不是北京、西安那種雄壯堅固的石牆或磚牆,眼前只有實實在在的幾個小土堆。志願者說,因為土遺址脆弱不宜露明展示,因此現場大多以植物標識、模擬復原等方式呈現,以最小的干預給予遺址最好的保護。放眼望去,種滿了三葉草「標識」的城門、城牆,依然能窺見當年的恢弘;白鷺低空掠過,「原住民」划船而歸,一幅水鄉澤國畫卷徐徐展開。
「智慧」牆展示出土文物
雖沒有像故宮、兵馬俑那樣的實體展示,但並不意味着遺址公園缺乏觀賞性。相反,這裏大量使用了5G、VR、AR、AI等現代科技手段,互動性堪比遊樂園:訪客中心自帶「魔鏡」,利用5G+AR設備,通過紅外深感攝像頭識別人體姿態,遊客在「魔鏡」前一站,男士秒變頭帶羽毛頭飾,頸掛玉飾、手握權杖的「大王」,美女則化身為「王后」;反山展示館一面巨大的「智慧」展示牆,可以清晰看到出土的所有物件,小手一伸還能與之互動了解某個物件的詳情,科技感十足!
既然是遺址公園,考古自然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公園內特別設置一個考古體驗平台,吸引不少遊客拿起小鏟子蹲在沙坑裏小心翼翼地刷,看着白色的玉片慢慢露出真容,哪怕只是一個仿製品,仍能讓人覺得挖到稀世珍寶。
親身體驗先民日常生活
在河道與作坊區域,一家人騎車繞着稻田前行,感受古代豐收的喜悅;牽着父母的手,邊走邊看通體用鋼網製成的先民分工合作,或席地而坐加工玉器、漆器、石器,或修補房屋,或泛舟捕撈,再進入「茅屋」親自體驗各種器物加工技藝;大手拉小手,從罕見的木製水井中嘗試一下先民打水的過程,用清涼的井水消除酷暑……歡聲笑語此起彼落,也成了一道靚麗風景。
保護、弘揚文化的一種有效方法是打造博物館,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遊客看到了一個「活起來」的良渚文化,參觀的過程也成了感悟中華文化的過程。5000年前的文明之光,因為良渚遺址的保護而變得生機勃勃,活在這座在良渚文化中夯築起來的城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