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灣「靈魂擺渡人」劉德文的背包裏,不僅裝着沉甸甸的骨灰,更裝着三百多個家庭的團圓故事。\受訪者供圖
「一生在外邊當遊子,不想再讓他們當遊魂」─這是劉德文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執著的信念。在過去的22年來,這位來自台灣高雄的里長,背着300多位台灣老兵的骨灰,跨越海峽,送他們回到大陸的故鄉安葬,幫助他們「落葉歸根」。從高薪的銀行職員到孤獨的「靈魂擺渡人」,劉德文用自己的腳步,為這些漂泊半生的遊子,鋪就了回家的「最後一段路」。\大公報記者 劉蕊河南報道
7月2日下午,台北桃園機場CZ3024航班準時抵達河南鄭州,台灣高雄市左營區祥和里的里長劉德文胸前和背後各背一個雙肩包,走出機場。兩個背包各重12公斤,裏面裝着的是祖籍河南新鄭和陝西渭南抗戰老兵的骨灰。
此時,在新鄭機場等待的河南籍老兵靳致欽的家屬已是激動萬分。71歲的靳書民將手中一方紅綢布在地上鋪開,身後伏跪的家族親屬20多人泣不成聲。劉德文雙膝跪地,將骨灰罎從包中小心翼翼地取出,端放在地上,嘴裏輕念着:「伯伯,回家了!」至此,赴台老兵靳致欽終於魂歸故里。與靳致欽的親屬短暫交接後,劉德文未及停留,便搭乘趕往陝西渭南的高鐵,因為還有一位老兵等着「回家」。
對於這樣感人的場景,58歲的劉德文這22年來見證了300多次。2003年,劉德文是台灣高雄一個社區的里長。在他的社區,住着許多老兵,他們大多是當年隨國民黨軍隊撤退到台灣的大陸籍士兵。這些老兵,漂泊異鄉,一生都在思念着故鄉的親人和土地。劉德文在與老兵們的接觸中,深刻感受到了他們對家鄉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思念。
用自己積蓄助老兵完成心願
2003年的春天,一位老兵提着兩瓶高粱酒走進劉德文的辦公室,懇請劉德文在自己去世後將骨灰帶回大陸故鄉。老人去世後,一句承諾,讓劉德文背着老人的骨灰,自費跨越海峽前往湖南,將其送回故鄉。也正是那一次難忘的經歷,讓他決定幫助這些老兵完成他們最後的心願──回到故鄉。
此後,劉德文走上了「靈魂擺渡」之路。他用自己的積蓄,購買機票、火車票,全身心投入到幫助老兵回家的事業中。每一次送老兵回家,他都要面對重重困難。從台灣到大陸,不僅要辦理繁瑣的手續,還要克服交通不便、語言不通等問題。但劉德文從未退縮,始終堅守着自己的承諾,用行動詮釋着對老兵們的尊重和關愛。
路程曲折 三天三夜不敢合眼
「第一次送湖南老兵回家,從香港轉機,中轉至長沙,再坐大巴到常德鄉村,三天三夜都沒敢合眼,因為背着骨灰,擔心過海關時候不讓過,心理壓力很大」,劉德文回憶當年的曲折經歷。2003年兩岸還沒有實現「三通」,大陸還沒有高鐵,劉德文這條「回家」之路的艱辛,恐怕無人能理解。他說,現在完全沒有這種壓力,現在的交通太發達了,尤其是高鐵,「我這次護送兩位老兵,鄭州和渭南,高鐵三個小時就到了。」
劉德文稱,台灣的骨灰罎比較重,一個12公斤,每次送老兵骨灰回家,他都是將骨灰罎放進背包,將包背在胸前,用雙手托着行走。將背包放在前面,也是對長者的尊重。「讓長者先行,也讓老兵們看清楚回家的路」。即便是護送3位,他依舊堅持把骨灰罎全部背在身上,兩個肩膀各擔1個在身前,身後再背1個。
為骨灰罎買一個座位或床位
在背老兵回家的路上,他也會為老人們的骨灰罎買下一個座位或床位,就像對待生者一樣。「抗戰老兵守護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他們的功勞是蠻大的。我護送的是老兵們的靈魂,不能把他們當行李一樣對待,他們和我們一樣都有位置要坐。」劉德文說。
時代的塵埃,落到每個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這座離散聚合的大山,影響着普通百姓們的今生今世。作為兒子、兄弟、父親、祖父,老兵們和大陸的親人終其一生互相追尋。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找到劉德文,希望他幫忙找回「因為一次意外,而終生不能相見」的親人。劉德文沒有拒絕,窮其全部的精力在尋找。
日前在護送渭南籍老兵的骨灰回家後,劉德文又匆匆趕到了河南洛陽,因為在這裏他要見一個尋親的人。一位來自洛陽市宜陽縣的李姓老人,老人要找的是他的伯父。劉德文說,2025年春節後,這位李姓老人聯繫到他,這次來洛陽再和他確認一下詳細信息以及公證書,以便下次他能幫他把伯父帶回家。
但要找到一位已離世多年的老兵,並非易事。多年分離,老兵親屬大多只能提供姓名等簡單信息,島內軍人公墓裏沒有的話,就要一次次前往無人照管的墓地荒塚、收納骨灰的大小寺廟尋找。他說,自己腳步還要加快,因為許多老兵的兒女年歲已高,怕他們等不到團聚的那一天。
赴墳地尋找逝世老兵信息
上世紀80年代之前,火葬還未推行,在台離世的老兵們多以土葬被埋在一片墳地中。但由於無後人打理掃墓,墓碑周圍雜草叢生,墳地變成亂葬崗。這些墳地在台東居多,有一個混雜埋葬着十萬當地市民和老兵們的墓地,劉德文一人帶着工具,分塊作業,扒開墓碑上的雜草,收集墓碑上老兵們的個人信息,錄入到他製作的數據庫中。等到下次收到委託人請求時,就可先從已建檔的信息中尋找。
兩岸中國人不管走了多遠,始終盼着葉落歸根;不論分離多久,終將團圓。劉德文重視每個請託,他知道,「很多尋親的人希望通過我找到答案」。他也向每個前來拜託他的人說,「我會竭盡所能地幫助你們,圓你們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