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河南 > 正文

2020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時間:2021-03-23 08:04:43來源:河南日報

  3月19日,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和《華夏考古》編輯部主辦、在三門峽舉行的2020河南考古新發現論壇上,經過演示匯報、評議、投票等環節,2020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發現結果現場揭曉,鞏義雙槐樹遺址、淮陽時庄遺址、洛陽伊川徐陽墓地、洛陽白草坡村東漢陵園遺址、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入選。

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家蠶

  此外,「澠池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被專家推選為特別關注考古新發現。這是河南考古新發現舉辦12屆以來首次設立的新獎項。

  此次評選共有10個項目參與終評。從參評項目文化內涵來看,涉及早期文明、黃河文化、夏文化(夏代)研究、商周文化研究、都城與城市考古、東西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多個領域。

  雙槐樹遺址

  「一門三道」,開中國大型宮殿式建築形制先河

  2020年,雙槐樹遺址無疑是全國考古界一顆閃耀的明星。該遺址發現了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洛古國」,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雙槐樹重要考古成果發布當天,網絡關注量便達數億人次,並持續多天「霸屏」。

  在「河洛古國」發現之前,許多人認為,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周邊星光燦爛,中原暗淡」。「考古發掘表明,圍繞雙槐樹周邊的鄭洛地區、黃河兩岸星羅棋布的同期數百處仰韶遺存和城址,拱衛着都邑『雙槐樹』,顯示出雙槐樹是這一時期華夏集團的政治中心,而這個時期正處在歷史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雙槐樹『河洛古國』是華夏正脈。」省文物考古學會會長孫英民說。

  值得一提的是,該遺址大型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築夯土地基之上,具備了高台建築的基本特徵,其空間組織形式及「一門三道」的門道遺跡,開了中國古代大型宮殿式建築形制先河,堪稱「中國最早的宮室建築」。

  淮陽時庄遺址

  中國最早的「糧倉」,為何類似「吊腳樓」

  該遺址南部發現了一處夏代早期的糧倉城,有29座分布集中且罕見的倉儲遺跡。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糧倉城,為研究我國古代早期國家的糧食儲備、統一管理和可能存在的貢賦制度等提供了極好的實物資料。

  從糧倉的建築形制看,可分為圓形地上建築和圓形或方形地面建築兩類。「它們的建築形制與我國考古發掘的一些糧倉建築模型十分接近。就地上建築這類糧倉來說,類似『吊腳樓』結構,底部有多個『土墩』立柱,其上鋪墊木板作為倉底,自下而上普遍鋪墊粗顆粒黏土隔水層和細顆粒黏土防水層以及建築外側塗抹細泥等,對倉儲糧食能夠起到很好的防潮作用。」淮陽時庄遺址發掘隊領隊曹艷朋說。

  曹艷朋說,在時庄遺址周圍還存在至少13處同時期的聚落,共同構成了龐大的區域性聚落群,對于重新認識夏代早期的社會組織結構、管理水平和國家治理能力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伊川徐陽墓地

  印證兩千多年前「戎人內遷伊洛」

  2020年年底,一座春秋時期西北戎人的王級大墓在洛陽伊川徐陽墓地被發現,進一步印證了2600多年前陸渾戎遷徙、融合的歷史。

  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吳業恆介紹,從隨葬品和葬式葬制來看,這座墓地標號為M15的墓葬與該區域出土的其他墓葬一致。徐陽墓地自2013年發掘至今,共清理墓葬150多座,以東周時期墓葬及陪葬車馬坑為主體遺存。東周墓葬葬制、器物組合及葬俗具有典型的周文化風格,但在車馬坑或墓內放置馬牛羊頭蹄的殉牲習俗與春秋時期中國西北地區戎人葬俗存在關聯。另外,時間跨度及活動區域與「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的陸渾戎相脗合,徐陽墓地應為陸渾戎遺存。這一重要發現證實了文獻所載「戎人內遷伊洛」的歷史事件,是研究春秋戰國時期民族遷徙與融合、文化交流與互動的重要資料。

  白草坡村東漢陵園遺址

  「石頭」紀年器物廓清陵園「真面目」

  白草坡村東漢陵園遺址屬洛南東漢帝陵,位於洛陽市龐村鎮白草坡村東北。作為洛南陵區距離洛陽最近的陵園,結合文獻記載,考古人員在前期就推測其為桓帝宣陵,但一直缺乏有力證據。

  令人欣喜的是,最新發掘出土帶有「光和三年造」(公元180年)題記的石圓形器,使得白草坡村東漢陵園「真面目」被廓清,基本確認為漢桓帝宣陵。這一發現對進一步明確東漢帝陵遺址的布局、了解東漢陵寢制度具有重要意義。該考古項目負責人王咸秋說,「光和」為東漢靈帝年號。桓帝去世之后,漢靈帝劉宏于建寧元年(公元168年)即位。雖然東漢時期存在皇帝在位時預建壽陵的情況,但是根據文獻記載,靈帝文陵位於邙山陵區,且基本確認劉家井大冢為靈帝文陵,因此這件靈帝時期制造的石器,應是桓帝陵園內使用的。這是東漢帝陵地望問題研究的重大突破。

  目前,東漢時期帝陵陵園的總體布局得以確認。東漢王朝共有12座帝陵,除漢獻帝禪陵外,其餘11座均在東漢國都洛陽境內。

  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

  發現宋代花圃,有疑似種植牡丹的跡象

  玄武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時期洛陽宮城北門,與應天門相對。在玄武門下,發生過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改周復唐事件——「神龍政變」,女皇武則天自此退出歷史舞台。此後,唐中宗把玄武門改名為神武門,至北宋時期,玄武門被廢棄。

  「玄武門是宮中軍事事件的主要發生地,門外有駐軍守衛,對整個宮城起着重要保護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隊長石自社說,玄武門遺址為隋唐洛陽城遺址的重要部分,目前已探明玄武門遺址的建築形制、確切位置和沿革變化,理清了應天門、玄武門等宮城建築群的空間關係,為隋唐至北宋時期宮城的形制演變探索提供了重要資料。

  另外,讓大家十分感興趣的是,遺址清理出土了宋代花圃遺跡,跟現代牡丹種植形態幾乎一樣,比如排距、花坑土壤等。從研究結果看,花坑土壤不是在當地取土,而是專門從外面配置,更加適合牡丹生長。石自社說,若能確認,這可能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北宋種植牡丹遺跡現象。

  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