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大香港 小香港\小 杳

時間:2021-04-14 13:43:52來源:大公報

九龍一景。\中新社

  近日幾樁事,不妨作為觀察香港之一角。

  第一樁——政府宣布,今年財政預留近二點四六億港元,獎勵逾四千五百名公務員旅行,可二人同行,最多資助五點五萬元。政府稱這項「長期優良服務公費旅行獎勵計劃」是延續多年的恆常開支。去年開支三千三百七十七萬元,今年將去年因疫情而延宕的資助計劃合併。考慮疫情,獎金報銷延至明年三月底。

  眼下,全港疫情仍持續,二十六萬餘人失業,更多打工仔薪水減半。而公務員是經濟困境中少有的糧照出(按此計劃還可照玩)、並可連續數月「居家辦公」的群體。有趣的是,同期媒體講到本港其他事時,稱公務員為「公僕」。旁觀者只能奉上兩個字「呵呵」!

  第二樁——網爆港府在毗鄰深圳的沙嶺建「超級殯葬城」,目前已建成逾二十萬個骨灰龕位、十個焚化爐及三十個殯儀館,並將於年內完成。該項目選址與羅湖隔岸相對,最近距離只有約三百米。深圳一方是繁華鬧市,居民推窗即望大片添堵「風景」。

  該項目自二○一二年立項到二○一七年開工,政府和立法會幾乎無人反對。即使二○一六年國務院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指導意見後,二○一七年香港立法會仍以四十一票贊成、一票反對的高票,通過沙嶺擴建方案。近日事件發酵,仍有議員堅持認為「看不到反對的理由」,並拿程序說事,稱當年討論時,「鄉議局並無反對,當區居民亦無太大意見」。港府回應「市民對殯葬設施有需求殷切,若沙嶺項目未能按計劃推展,將嚴重影響本港中長期的殯葬服務供應,該土地亦會面臨長期閒置」。稱當初立項時沒有水晶球可預見日後大灣區規劃,表明不會放棄施工,會改善設計。

  第三樁——立法會冒出一筆一千三百三十二點三萬元巨額開支,流向是去年因四名議員被DQ,其他十九名反對派議員總辭所得的約滿酬金。有評論指:一間公司有人話走就走,正常都要賠錢才能即時離職,哪有送錢你走這回事?政府慷納稅人之慨送瘟神,誰來給納稅人慷慨?

  三件事看似不搭界,但反映了港式管治心態及思維,值得尋味。

  其一,為官者為誰執政?為政者的威信,來自於是否有為民之心。良心與民心互為因果,缺乏為民之心,也就談不上為政的良心;同樣,若有一顆身為公僕的良心,就不乏為民着想的同理心/同情心。如果只想「搵好呢份工」,將為政等同於打工掙錢養家,只看錢而沒有「心」,斷然當不好官,為政效能也必然「麻麻哋」。

  古代為官者尚有「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覺悟,當下香港民生艱難,官員非但不與民共克時艱,卻自己先天下之樂而樂。難怪媒體質詢「不要問,為何有民怨?要問,為政者幹過什麼讓市民心悅誠服?」

  其二,「大香港」與「小格局」。香港地方不大,自我感覺不凡,自詡為國際大都會,可是看來看去,為政者除了英語流利些、風度翩翩些,能力呢?擔當呢?境界呢?視野呢?形象夠靚,並不等於格局夠大。沾沾自喜的「小政府大社會」,難道可被當作不作為的護身符嗎?僅僅殯葬城事,不是政治正確問題,也不是程序問題,實為思維境界問題。其中有沒有自我尊大的心態?有沒有唯我無他的狹隘格局?城市規劃的定位,取決於決策者的站位。參透未來的水晶球,來自於登高望遠的大視野。

  「港人治港」,絕不能異化為缺失國之大者胸懷的理由,凡事只考慮眼前、只看一港之小利,而忘了一國之大局大義。

  其三,故步自封、怕事避事心態。所謂恆常機制就是合理的嗎?起步就錯的程式不可以見錯就改嗎?還要一步錯步步錯嗎?香港公務員是一個超穩定群體,滿足了人們對體制的所有幻想──「錢多事少離家近」;香港的管治理念是一個超穩定狀態,對英國人留下來的東西不願改不想改不敢改,香港幾乎成了英式管治的「活化石」「恐龍蛋」。回歸之後香港納入國家治理體系,離心思維應轉為向心思維,管治理念也應因形勢變化而求新求變。「兩制」豈可成為某些人抱殘守缺、不思進取的寄生體⁈更不是利益群體逐利避責的防空洞!

  媒體人指:當市民的經濟訴求得不到有效解決,就可能轉變為政治訴求,從而形成反體制的暗流。這可能是香港近年政治環境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今後還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香港政局還將暗流湧動。

  香港也需要一場「港版的改革開放」,改革不合時宜的舊理念舊思維,開放心態、開放胸懷,以國之大者成就真正的大香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