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追尋河南大學醫學的百年傳奇

時間:2020-04-17 10:25:21來源:河南日報

  滂沱山雨終於停了下來,河水暴漲,雲霧瀰漫。山陵縱橫,幽谷深處見不到幾戶人家。河南大學師生流亡隊伍的幾十戶教師和家眷,正拖家帶口,深一腳淺一腳,緩緩跋涉在泥濘的山路上。

  那是1944年5月,日軍突襲嵩縣潭頭鎮,16名鮮活的生命說沒就沒了。河南大學嘔心瀝血營造的深山學府,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下毀于一旦。

  日寇可能隨時渡河,河大教育系教授李秉德的妻子馬上就要臨產,危難時刻,河大醫學院教授朱德明、倪同崗夫婦,冒着生命危險,留下來為李秉德妻子接生。

  重渡溝附近的關溝村,溪水環繞,只有三戶人家。河北岸的房東孫老漢,在自家屋後的竹林里,用毛竹、樹枝搭起了一個茅草庵,放上一張木床,就成了一個臨時產房。

  河南大學醫學院舊址

  25日清晨,茅草庵里傳出了響亮的啼哭聲,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同一天,200多公里之外的洛陽城,被日軍侵佔,河南全境陷落,河南大學被擠在豫西南的彈丸之地南陽荊紫關。

  李秉德是洛陽人,家鄉淪陷,悲從中來,他為在重渡溝茅庵里出生的兒子起名重庵,乳名小洛。

  後來,李秉德任西北師大校長,李重庵在甘肅省副省長任上出任民盟中央副主席。醫者風骨,念念不忘,李家與朱家后代成為通家之好,往來密切。

  2013年,李重庵來到河南大學,看到校史館保存完好的嵩縣資料照片時,有些激動:「這是我的尋根之旅,我對河南大學有無盡的感恩,有血濃於水的親情,常常會產生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崇敬感和親近感。河大的大學精神非常可貴,不僅有對國家、民族的責任與擔當,更有醫者仁心的高貴品德,同事、朋友間的同舟共濟、生死與共。」

  嵩縣財神廟,1939年河南大學醫學院辦學所在地

  寧靜的河南大學校史館內,珍藏着一本厚厚的書《九十年滄桑》,封面是作者張靜吾的照片。照片上看,他面容清瘦,一雙眼睛明亮而含着笑意,炯炯有神。這位籍貫鞏縣的德國哥廷根大學醫學博士,和藹儒雅的外表后有着剛強執拗的意志。

  1927年夏,27歲的張靜吾以北京德國醫學院醫師的身份,到開封拜訪河南大學校長凌冰,力陳添設醫科之必要。1928年,河南大學設置醫學學科,與文、理、法、農一起,成為該校第五個學院,開啟了河南高等醫學教育的先河。上海同濟大學醫科畢業生陳雨亭和德國哥廷根大學醫學博士閻仲彝,先後出任院長。1934年,曾在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讀書的張靜吾,回到母校,擔任河南大學醫學院院長兼內科教授。

  三任院長知識淵博,理念超前,對同事信任和愛護,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把師生緊緊團結在了一起。他們以繁榮學術、培養人才為宗旨,成立醫學研究會,創辦《河南中山大學醫學》季刊、《醫學》周刊、《農學與醫學》等學術性刊物,先後建立婦產科醫院、醫學院附屬醫院,成立化驗室等,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醫學教育體系。

  河南大學原黨委書記關愛和教授講述,醫學院創辦之初,師資多以同濟和留德博士為主,學生也多為優良之才。第一屆優秀畢業生張劭,就曾因葯物研製方面的貢獻,入選英國皇家院士。1936年,張學良到醫學院參觀,在醫學院學生的枕頭下發現辯證法讀物,可見學生閱讀興趣之廣。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血吸蟲病在中國長江流域肆虐。李賦京教授利用教學工作間歇期或假期,奔走于血吸蟲病疫區,研究血吸蟲中間宿主釘螺的分布情況。1936年,他在安徽省發現了一個釘螺新種,並首次在《中國動物學雜誌》上發表這一發現,經正式鑒定,新種被命名為李氏安徽釘螺,填補了中國對日本血吸蟲病研究的空白。

  抗戰期間,河南大學流亡辦學。在嵩縣,醫學院開辦「高級助產學校」「高級護士學校」,下設門診,終日為求診者治療。遇到危重病人時,張靜吾就在汽燈下為患者做外科手術。醫學院師生普及的新法接生,使嵩縣嬰兒成活率提高到100%,在那個缺醫少葯的年代,這一切彌足珍貴。

  1944年5月,日軍血洗潭頭。張靜吾攜帶家眷和幾個學生先躲避村中,16日凌晨向山林逃避時被俘。張靜吾的妻子吳芝蕙慘死在日寇刺刀下,侄子張宏仲頸部被刺傷,傷勢嚴重,張靜吾跳下深溝,僥幸脫險。「我突遭家破人亡之禍,痛苦心情實難描述。」

  1946年,張靜吾以一種超常的精神力量,主持河南大學醫學院。醫學院聘請教授、副教授22人,建有病理、解剖、葯理、細菌等學館,附設高級助產學校、護士學校和附屬醫院,規模空前。1950年,為了延攬人才,張靜吾日夜兼程,奔波上海、南通等地,以虔誠、豁達的胸襟,影響、感化着一位位名家來河南工作,為河南大學醫學院、農學院和理工專業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耕耘此處的學者,受教于此的學子,夙興夜寐,孜孜不倦,書寫着大學的精神。

1930年,醫學院配置的各種德國制造的試驗儀器

  陽春三月,山花遍野,白色的牡丹花站立在山坡的綠草地中,美麗而與眾不同。河對岸是起伏逶迤的山巒,幾戶人家隱于雲煙深處,不論魏晉,嵩縣潭頭鎮是世人心中的桃花源。

  幾間老舊的屋舍,牆面斑駁,十多戶的山牆上,精心懸掛着黑白老照片,註明這裏曾經是河南大學辦學地。新綠的野草,些許的舊物,歷史雖已走遠,卻帶着一種香氣,讓人情難自禁。

  抗日戰爭爆發後,河南大學流亡辦學8年,輾轉遷徙至信陽雞公山,南陽鎮平,洛陽欒川、嵩縣,其中,在嵩縣潭頭(今欒川縣潭頭鎮)辦學長達5年。之后學校被迫再次轉移到南陽荊紫關,陝西漢中、寶雞等地,弦誦之聲盪漾在河南、陝西兩省的山水之間。

  1939年,高中畢業的張效房,以全國統招第一名的好成績,考入河南大學醫學院。百歲老人張效房回憶,在潭頭鎮,民房、破廟是他們的宿舍和教室,冬天透風,夏天悶熱。上課桌椅及試驗台,都由土坯砌成。校長、教授、學生與農民同飲一缸水,同點一盞燈,因陋就簡,頑強執著,不因戰亂而影響教學科研活動。

  清晨傍晚,山徑上,林溪間,學生們常常手執一卷,苦修不厭。黃昏時分,小油燈次第亮起,一盞一盞,一戶一戶,閃爍着,仿佛化作滿天星,成為無比燦爛的歷史的天空。

  河南大學校友馮友蘭曾有抒懷詩句:「智山慧海傳真火,願隨前薪作后薪」。如今,張效房是我國眼內異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科外傷專業的學術帶頭人,他創造的「眼內異物的定位與摘除方法」,被認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眼科學對世界眼科學的兩大貢獻之一。

  2019年4月,在河南大學的「明德醫學講堂」上,99歲的張效房老人動情說道:經歷過抗日戰爭,我們知道國家必須富強。我是中國人,我的經驗是從一個個中國病人身上來的,就必須把我所有的一切都貢獻給中國人。河南大學把我培養成為一名醫生,我的身份永遠是河南大學畢業生。

  胡佩蘭,1944年畢業於河南大學醫學院,退休后連續20多年出診,被稱為「中國最年長的出診醫生」,在「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的舞台上,她的頒獎詞是:「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葯,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你是仁醫,是濟世良葯。」

  2014年1月22日凌晨5點30分,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堅持70年、98歲的「醫生奶奶」胡佩蘭,耗盡了最後一絲心血,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彌留之際牽掛的依然是病人,臨終只留下一句話: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1938年河南大學醫學院全體人員

  陽光灑在銀杏樹的新芽上,極嫩的黃綠色里透出一派天真的粉紅。亭台水榭,花木扶疏,鳥鳴其間,分外幽靜。這個春天的河大校園,靜寂平和。

  明倫校區的西南角,幾棵高大的法國梧桐樹掩映着一座灰色的兩層長樓。校史館負責人說,它建於上世紀30年代,曾是醫學院的教學樓,校史館保存的幾張照片,就是以它為圓心,記錄下醫學院成長的歷程。

  方磚寬厚,樓宇依舊,或遠或近的一幕幕場景相互交疊,讓那些動人心魄的故事撲面而至。

  抗日戰爭爆發後,醫學院附屬醫院奉命組建軍政部第11重傷醫院,隨戰事遷轉,7年時間救治傷員和百姓上萬人。

  1946年,黑熱病在河南嚴重暴發,它是一種寄生蟲病,通過白蛉叮咬傳播,傳染性極強,人體感染該病后,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90%以上的患者2年內將因合並感染其他疾病而死亡。面對兇險的傳染病,30歲的王伯歐教授逆行而上,出任河南黑熱病防治隊醫師兼隊長,最終黑熱病在河南被消滅。

  1950年6月,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形勢危急,祖國罹難。醫學院13名醫護人員組成河南省第一批抗美援朝手術醫療隊,赴朝鮮前線開展救護工作。出發前,他們在醫學院教學樓前,定格了堅定無悔的面龐。

  前線護士一個人要照顧160餘名傷員,每天10000余毫升(20多瓶)靜脈輸液、夜班、換葯、沖洗傷口、危重病人特別護理,工作極其繁重。在隊長吳國楨主刀或指導下,河大醫療隊作了多例難度較大的手術:后尿道損傷之膀胱上造瘺尿道修補、腹部損傷結腸露置術……

  「山之上,國有殤」,危難之處,挺身而出。他們步履匆匆,穿梭于病房,在隨時可能帶來的生死考驗間默然前行,醫者仁心,矢志綿延。

  河南大學校長宋純鵬說,河大人在潛心研究學問的同時,一刻也沒有停止過追求光明和真理的腳步。當國家民族處於緊要關頭,河大師生總是迎危而上,他們何嘗不是河大史學家嵇文甫所急切呼喚的「蹈厲奮進」的「河南士子」,他們又何嘗不是用生命、鮮血和靈魂續寫着、弘揚着「河南精神」!

五、

  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巍峨宏偉的南大門門楣上,「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校訓,讓師生刻骨銘心。中華文化以其源遠流長而著稱于世,中原文化又以其博大精深而魅力無窮。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鑄就了河大人頑強的意志和品質。

  1950年,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河南、安徽兩省共有1300多萬人受災,4000餘萬畝土地被淹沒。1951年,毛澤東親筆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國水利建設事業的第一個大工程浩浩蕩盪,數十萬群眾奔赴千里淮河沿線工地。

  民工和技術人員亟待醫療保障,1955年,淮河醫院應運而生,承擔起河南省治淮施工工地疑難重症患者會診、轉運危難疑難病人救治的工作,醫務人員又頻繁奔波在工地與村庄,基本控制了天花、霍亂和傷寒的流行。

  1975年駐馬店板橋水庫潰壩事件發生後,三批醫療隊35天日夜救災;1978年「楊庄事故」時,淮河醫院收治42名傷員,重傷員8人,他們用手電筒燈照明,在醫院大禮堂處理傷員;1979年和1981年新鄭、中牟暴發傷寒,醫療隊經過3個月拼搏,控制根源,消滅傷寒。在河南對外醫療援助的40多年間,30多名淮河醫院醫務人員遠赴埃塞俄比亞高原和贊比西河畔,以精湛的醫術填補了受援非洲國家醫學史上的多項空白,婁敏醫生在戰場進行救援時,自己傷斷兩根肋骨,仍然堅持工作……

  2020年春天,一場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軌跡。

  「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1月26日,河南大學淮河醫院和第一附屬醫院的52名醫務工作者,在請戰書上按下紅手印,馳援武漢。那一聲「平安回來呵王月華,我愛你!」的呼喚,永久留在了庚子年早春的記憶里。

  在河南大學抗體葯物開發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馬遠方教授帶頭的應急研發團隊,在與時間賽跑。2月28日,馬遠方團隊率先研發出新冠病毒特異性IgM和IgG兩種檢測試劑盒,可在5至10分鍾時間完成新冠抗體快速篩查。項目的前期結果,已由研發團隊申報國家發明專利。

  河南大學黨委書記盧克平說,「讀書不忘救國」「尚誠朴,勤學問,重團結,養正氣」,百年風雨給了河大人太多的艱辛與磨難,歷史滄桑給了河大人太多的堅韌與剛毅,河大的歷史永遠是一部厚重的、自然的、人文的教育史、發展史。河南醫學高等教育起于河南大學,爾后折枝為林,蓊郁青葱,以醫學教育造福中原人民的宗旨未曾改變。今天的醫學院,是第一批國家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划項目試點高校,擁有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臨床醫學學科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11個,39個省級重點學科,2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6個院士工作站。2018年9月,臨床醫學學科進入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ESI為《基礎科學指標》的英文縮寫,是全球公認的評價高校學科發展的重要參考依據)。

  百年路途之上,每一片新芽,每一次花開,每一處跌宕,每一段艱險,醫者之傲然風骨,清冽之氣,早已氤氳開來,直至無處不在。

  (圖片提供:河南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