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山紅葉如畫一樣美麗,看得人迷醉!作者提供
南京棲霞山與北京香山、蘇州天平山、長沙岳麓山,並稱為我國「四大賞楓勝地」。到棲霞山車程也就個把小時,可我一直未曾去過,直至前些日子,才隨戶外群前往。
從景區南門而入。連日的雨將季節帶進了冬,此時才停歇。山間霧氣籠罩,樹林披上了薄紗,影影綽綽。黑色的柏油路盤繞而上,棧道幾乎與公路並行。我選擇了棧道,因為可近距離賞葉。
木棧道蜿蜒於林間,一棵棵、一叢叢、一簇簇楓樹,萬葉婆娑,縹緲中現婀娜身影,迷蒙中見點點緋紅。葉被雨水打濕,洗去了塵埃,愈加純粹。「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矮小的楓樹格外火紅,像喝醉酒似的。水珠仍掛在葉上,閃着晶瑩的亮。細看葉上每一條經絡都在賁張,似乎要來一場酣暢淋漓的迸發,映紅整個山巒。有幾位女同伴撿起地上楓葉,貼在臉上,讓一抹嫣紅相伴。
一路追隨紅葉而去。飲馬池、小營盤,這名字一看就與駐軍有關。原來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駐蹕棲霞山,並讚譽為「金陵第一明秀山」,負責安保的御林軍就駐紮於此。飲馬池一池清水,小營盤已殘垣斷壁,高高的瞭望台依稀能見,數株紅楓像一列衛兵忠實守護。
愈往山頂霧氣愈大,不覺來到秦始皇登山臨江處。素有「六朝勝跡」之稱棲霞山,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臨。此地是一制高點,藏在枝繁葉茂楓樹下的亭台,不小心露出了飛簷翹角,古風撲面。站在廊下俯視,巍峨的長江四橋飛架南北,江面朦朦朧朧,江水浩蕩東流,汽笛聲聲,馬達陣陣,千舟競發。遙想始皇當年,絕未見到如此壯觀場景。
山道彎彎,一路向下。天氣好轉,雲開霧散,視野頓時寬廣了許多,就連濕漉漉的楓葉也頻頻點頭稱好。紅葉谷怪石嶙峋,茂密的楓樹或在石中,或掛峭壁。雞爪槭、紅櫟、櫸樹、楓香等,紅的、黃的、褐色的葉交織在一起,層層疊疊,滾滾而來,繪成一軸色彩艷麗的長卷,正應了孔尚任《桃花扇》中「放目蒼崖萬丈,拂頭紅樹千枝」詩境。
清泉汩汩流淌。桃花湖畔,一池碧水倒映古樸典雅的珍珠泉亭。雖不見如珍珠般點點泉湧,但以水為鏡的楓葉,有的探下身子,有的直立岸邊,有的旁逸斜出,風姿綽約,形態萬千。再看水中樹影,如水彩畫一般,迷醉了雙眼。
一片楓樹林中幾位女子,是來自附近高校的大學生。她們身穿漢服,手撐一把油紙傘,頷首低眉,秀髮如瀑,衣袂飄飄,踩着滿地的落葉,時而一人獨處,時而兩人對視,時而數人依樹,一顰一笑,一招一式,宛若從古而來的佳人。楓葉映紅了她們嬌羞的臉龐,她們為楓林增添了千般靈秀,更濃了遊人的興致。
山腳下的棲霞古寺,香火裊繞,梵音低回。棲霞山形如一把巨傘,故最早叫傘山。由於山中盛產草藥,可以用於養生,又得名攝山。南齊明僧紹在此建了一所「棲霞精舍」,頤養天年。臨終前,他舍宅為寺,寺以宅名,於是就有了棲霞寺。後來寺的規模漸大,棲霞山因寺而得名。
寺門前幾棵百年以上銀杏樹,似乎沾染了千年名剎之神韻,高聳參天,偉岸動人。金黃的葉片,猶如剝開鹹鴨蛋的蛋黃。四周如炬的楓樹,落葉彷彿輕輕飄落在南朝樓台煙雨中。這葉的黃、紅,與暗紅色院牆、黑色瓦片交相輝映,既熱烈又莊重,韻味獨特而悠長。
明鏡湖水平如鏡,岸邊幾蓬黃草點綴着宛如綠寶石般的湖面。太陽已穿過雲層,把高大紅楓染得如火似霞,與湖心亭上搖曳的紅燈籠相襯,股股暖流四處漫溢,也流進了我的心田。
走出西大門,回望高大牌坊上乾隆御筆「棲霞山」三字,真可謂「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啊!登棲霞山不僅賞楓,也可訪古,悠悠古韻把楓葉浸染得如此雋永,漫山的楓葉又把山渲染得多麼絢爛。我忽地悟到,霜愈重葉愈艷,直至最後燦然,這是自然之美,也是生活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