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重建局聯乘香港文學舘,舉辦「灣仔文學美食導賞團」,自己幫忙策劃行程、提供文學作品、帶隊談飲食文化。最後一站到茂蘿街七號,聽茶餐廳老闆說店舖歷史,再品嘗即炸西多士和港式奶茶。淺嘗一輪,意猶未盡,留下再點沙嗲牛肉麵加煎蛋,肉滑味濃,麵條軟硬適中,滋味和熱量,補充活動流失的體力。
牛肉吃法多,烹煮牛肉衍生多種食品,明代《山居本草》記「牛膝酒」一項,有「壯筋骨,治痿痹,補虛損」等功效,書中寫到:「用牛膝煎汁,和麴米釀酒。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飲。」牛膝先煮出肉汁,再混和麴米釀酒。或牛膝肉切碎浸酒,飲時煮熱。釀酒需時較長,技巧較高。牛膝肉酒煮食用,變成湯品更為方便。
同屬明代的《老老餘編》,提到「煮水牛肉」法,可「治老人水氣病,四肢腫滿,喘息不寧。」煮法如下:「以水牛肉鮮肥者,蒸令極熟,空心切以薑、醋五味調和,任意食之。」肥牛蒸熟,配薑蘸醋食用,現代飲食也常見,只是要指定水牛肉,反而需多花時間搜羅。
談到吃牛,清代《清稗類鈔》有「蒙人之飲食」一條,也有牛肉的不同吃法,詳說:「蒙人一日三餐。兩乳茶,一燔肉。以牛、羊肉用清水略煮,或置牛糞蓺火,炙片時,左手持肉,右手以小刀臠割,黏鹽末嚼蒜瓣而食之。食畢,用衣代巾,拭手口,以衣多油膩者為榮,意謂無日不飽也。」蒙人吃牛,或水煮,或火烤,肉熟刀切,沾鹽配蒜,現代烤肉,吃法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