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銀行結餘下降等於走資嗎?(上)/中原按揭經紀董事總經理 王美鳳

時間:2018-05-14 03:15:57來源:大公網

  在聯繫匯率制度下,港息總會跟上美息走勢而調整,但由於金融海嘯後美息減突港息,加上銀行體系結餘持續處於高水平,導致美國多次加息後,港元拆息仍未有跟上升幅。今年3月美國落實第6次加息,累計加幅達1.5厘,港美元拆息終在上月進一步拉闊引來息差套戥交易,由於美息較高,沽港元買美元以賺取息差的投資交易增加終導致港匯轉弱至觸及7.85弱方兌換保證。金管局在聯匯制度下便成了銀行的保證找換店,截至上月共13次為銀行承接港元沽盤,因此在銀行體系結餘共抽走了約513億元,銀行結餘明顯縮減下促使港元拆息回升,亦從而令港美息差收窄及減少息差套戥的誘因,港匯隨後回穩。銀行體系結餘由4月12日前約1797億元減少至約1284億元,市場遂擔心資金將快速流出本港促使銀行流動性出現問題,以及為市場帶來負面影響。其實以上情況不等於就是資金流向已出現逆轉,反而是政府迎接利率正常化所樂見。

  金管局入市抽資是依據聯匯兌換保證機制接錢,除了涉及套息交易引致抽走之500多億元外,暫未見有資金大規模流出銀行體系。事實上,銀行體系結餘只是本港貨幣基礎的一部分,貨幣基礎還包括未償還外匯基金票據和債券,海嘯後熱錢湧入,過去實則有萬億元熱錢流入本港,金管局透過發行外匯基金票據抽調部分市場游資,目前未償還外匯基金票據和債券總額已達萬億元,對比海嘯前千多億元規模,是多倍的增長,現時本港貨幣基礎總額達1.67萬億元,為港元銀根提供了充裕的後備資金,因為這些外匯基金票據主要由銀行購買及持有,若市場水緊,金管局大可透過贖回票據或票據到期後不續期,從而向市場放水,令銀行結餘回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