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待久了,會特別強烈的感受到空間「尺土寸金」帶來的價值,尤其是在中環,縱向與橫向的小小細節,就足以看出奧妙。
縱向,也就是高度,這裏指的高度可不止是建築的絕對高度,而是每一層的層高。中環的建築,在數十年前就已是高樓林立,一九七三年建成的怡和大廈,高度便已經達到一百七十八米,一九九八年建成的中環中心,二○○三年建成的國際金融中心,更是以四百米以上的高度成為了香港很長一段時間的城市天際線。可真正有趣的是每一層樓的層高,通常越是老式的寫字樓,層高便越是低矮,新式的寫字樓,層高往往更高,同樣是以怡和大廈為例,一百七十八米便有五十二層,二○二四年新建成的恒基總部,一百九十米的高度卻僅有三十六層,層高的差異頗大。究其原因,或許是由於舊樓的設計者往往出於實用,低矮的層高可以最大化利用高度帶來的空間,新樓的設計師從美觀方面考慮,更想在縱向空間上適度「留白」給人以尊貴感。
橫向,則是每一級台階的寬度。在置地廣場,台階寬度之窄竟讓我顯得有些「無處下腳」,國際金融中心商場的台階,即便只是在斜坡旁邊的一處點綴,也顯得寬敞大方。不止是台階,新式建築的走廊、洗手間,也遠比舊式建築寬敞。
走在今日的香港中環,仍能感受到人們的匆忙,都市麗人們踢踏着高跟鞋踩在窄小的台階上,透過玻璃幕牆仍能看到西裝革履的金融精英在辦公q區打着電話,儘管建築未曾改變,但那個粗放的實用主義時代或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