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大興土木造地 香港變國際大都市

時間:2018-04-27 03:15:58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城區發展百年》述說香港自十九世紀開埠起至千禧年前的規劃歷程

  歷經百多年發展的香港,由英治時期開始大興土木,填海造地,興築樓房,建設基礎設施,劃分不同區域發展,讓一個細小鄉縣,蛻變成現代化大都市。當中有其實際需要,也有管治上的考慮。

  1870年代,大部分居民集中於中、下環,由是稍後的堅尼地城一帶人口密集,被稱為「太平山區」的上環一帶更甚。港英當區曾藉改善道路,以及水陸交通,鼓勵居民前往東區以至九龍等,但收效不彰。1899年,港英強租原稱「中國九龍」的「新界」後,才有較多人遷往由部分新界地區,包括長沙灣、深水埗及九龍城等改劃的「新九龍」。1904年,當局重新規劃港島「維多利亞城」的「四環九約」的範圍和區界。當年政府公告中,已提及「五環」和「十約」,所指的應是天后至筲箕灣一帶。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近日出版《香港城區發展百年》,全書十四章,包括城市規劃,填海工程,土地發展,樓房建設,街道,墳場與土地,寮屋與木屋區,徙置區以至基礎建設等。該書由本地歷史掌故專家鄭寶鴻,分享三百幅珍貴老照片,藉着文獻及報章材料擷取歷史細節,述說香港自十九世紀開埠起至千禧年前的港島、九龍、新界城區規劃,呈現這片土地滄海桑田的歷程。

  鄭寶鴻對香港英治時期、日治時期的歷史及文化、地方志等頗有認識,現為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名譽顧問、香港錢幣研究會副會長兼義務秘書、香港郵票錢幣商會副會長及香港收藏家協會名譽顧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