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小城風光》在新光戲院公演,薈萃本港劇壇精英\供圖:曾文通、梁海平
香港劇壇每年都有不少翻譯劇演出,戲劇大師鍾景輝(King Sir)曾說美國現代劇《小城風光》應該每五年便上演一次,好讓不同世代的觀眾都能欣賞。《小》的原劇本註明沒有堂皇布景,主要就是十六張椅子、兩把木梯、兩張桌子,還有一個假籬笆。因為原作者曹爾頓.懷爾德(Thornton Wilder)信奉劇場主義,認為舞台表演應着重劇本和演員表演,其他布景裝飾不太重要。因此,劇本的敘事者「舞台監督」,於第一幕指着舞台上一個假籬笆,煞有介事地向觀眾說:「這個是後門,是布景,專為那些覺得舞台上應該有布景的觀眾而設。」《小》劇透過兩個家庭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兒女的愛情故事,表現了生命的點滴情意,並且反映了死亡與生命的關係。
多年來,香港劇界多次搬演《小城風光》,證明該劇具有恆久價值和超越地域國界的特質。二○一六年灣仔劇團便曾於香港文化中心劇場演出《小》劇,高繼祥及彭杏英聯合導演,並大膽地以女演員飾演「舞台監督」。二○一七年春天,社福機構聖公會聖匠堂亦曾於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製作《小》劇作非售票演出,由麥秋擔任導演,以忠於原著的簡約手法,藉劇本推廣生死教育的信息。同年深秋,戲劇界為了慶祝King Sir八十歲大壽,特於新光戲院演出《小》劇。張之珏與傅月美聯合導演,採用了海滴的翻譯文本。除了劇本原有角色,亦增添了群眾市民。舞台上方的大背幕,以錄像投影營造豐富的視覺效果。演員班底強勁,舞台及電視界俱備,演出風格尚算統一,並適度灌注了喜劇能量。從前看過《小》劇演出的老觀眾,應會覺得是次版本並不完全依據原著而行。然而,若考慮到場地的規模及風格,導演的選擇仍然是可取的,整體演出能夠吸引普羅觀眾進場,觀賞到著名的劇本,為去年香港劇壇寫下值得紀念的一筆。